|  | 
			前言之前   
			先看一段好友 blue 97 網誌介紹日本最近重發部份卡拉揚唱片的訊息 
			---    
				
				
				日本 
				
				
				DG 
				
				搶搭卡拉揚歿後 
				
				20 
				
				週年列車,陸續再版一些指揮帝王在 
				
				DG 
				
				的錄音,當然,卡拉揚的 
				
				DG 
				
				錄音再版已經夠多了,因此賣點在於採原創封面...( 
				即採當年 LP 的封面為封面 );如果你對當年沒買到第一版感到惋惜,也許可以考慮花 
				
				
				1,800 
				
				日幣,收藏卡拉揚這些經典錄音的原創封面,彌補當年的遺憾。此外,日本 
				DG 也再版大師部份黑膠唱片,一張要價 
				3,600 日幣,剛好是 
				CD 版本的一倍,當年 
				CD 的發明意圖取代 
				LP,走到後 
				CD 時代,LP
				反過來高價於 
				CD 真是始料未及。【左圖為馬勒第九號交響曲的“原創封面”,由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 
				】 | 
		
			| 
 | 
		
			| 
			這樣就始料未及嗎?還有更令人始料未及的在後頭呢! | 
		
			| 
 | 
		
			| 
前言... 
  
提到 CD,這麼多年下來,這是我第一次對 CD 的未來感到質疑,這股「江山代有才人出」的壓力可比當年 DAT 及後來的 DVD-Audio、SACD 
大得多,此話題適合愛樂族和發燒友共同討論,請嚴肅細看了。 | 
		
			| 
 | 
		
			| 
			眾所皆知的,CD 上市於 1982 年,這張直徑 12 
			公分的小光碟先是改變了人類聆樂的方式,在那之前,我們大多用卡帶、盤帶和黑膠唱片( LP 
			)來掌控自己賞樂方向,這些類比設備都有著保存不易、不耐重複久播等同樣弱點,而這些卻都是接班者 CD 的長項...;其次,當個人可以
			輕易自行複製 
			CD,並蔚為風尚後,便於流通和分享的特色讓 CD 在“音樂貯藏和歌唱”上的地位更不可動搖。   
			
			然而隨著網路及電腦的發達,面對音樂,人類首度做出為了方便寧願犧牲品質的決定( 
			您可想像人們能接受數位相機降低畫數的嗎?),當 MP3 
			等經壓縮、未必高品質的音樂訊號四處洋溢,借用某音響大廠主事者對 
			MP3 的看法 --- 「沒辦法,只能說人們太喜歡音樂了...。」在年輕的一代,MP3 
			等的流通確實影響 CD 的銷售( 
			在銷售方面,我們必須坦言:CD 
			不易毁壞、可長期反覆播放等優點亦成為自己最大的敵人...,昔日類比唱片喜歡的曲子大概聽個幾年便因訊號磨損得重新買過,雖然不便,卻可直接或間接增加唱片之銷售...),但流行和古典等音樂市場賣的主要還是 
			CD,加上超過四分之一世紀的改良,如今 CD 
			唱盤的播放品質已令人相當滿意,但就在這個當下,所謂「新世代高品質數位音樂播放器」卻已成型,而且可能成為家用聆樂系統極核心的一環...。 | 
		
			| 
 | 
		
			|   
瞧!那個未來的世界...   
話說某「新世代高品質數位音樂播放器」的代理商前些天來訪南方,除了介紹他家的產品外,他還樂觀的斷言 --- 未來聽音樂,人們只有兩種方式...:一是用電腦及其相關的數位播放器( 
即「新世代數位播放器」),而另一種,則是傳統的 LP 
( 黑膠唱片 )。   
聞其言,身為類比迷及南方主事者,我的反應是 --- 嗯!我終於有好理由可以繼續努力買 LP。還有,該是好好研究所謂「新世代高品質數位音樂播放器」的時刻了...。 
  | 
		
			| 
 | 
		
			| 
什麼是新一代的「數位播放器」?   
			先說,我不是學電子的,用字遺詞若有含糊之處真乃刻意之行為,請海函!   
就我個人的定義,所謂「數位音樂播放器」泛指可以播放數位訊號的音樂播放器,想了一下,我先後擁有這類產品包括 CD、DAT、MD、DVD-Audio 
及 SACD 等,對了,還有 
i-Pod 
和 PC、NB 也應算進去( VCD、LD、DVD 和 BD 偏重影像播放,
先不在此討論...),就某個角度來看,CD → DAT → SACD、DVD - Audio 
算是純音樂播放在求真求美上的一種進化【註一】,而  i-Pod 則以操作及傳播的便利為“聽音樂”這檔事提供一個強烈的反動,且獲得空前的成功...( 前些日子原本欲以音質優勢取代 CD 的 DVD - Audio 
宣告陣亡,立志和其抗衡的 SACD 現在的狀況也岌岌可危,造成 DVD - Audio 與 SACD 下課的原因眾說紛紜,有人因為說 CD 己經夠好了,也有人說 
DVD - Audio 與 SACD 不能複製,太貴、片子太少了...,不過比較專業的說法是 DVD - Audio 與 SACD 
皆以封閉的結構為導向,廠牌與廠牌間無法連結,且從錄音室到壓片廠都需特別設備,於是在重重商業利益考量下,要淘汰 CD 的卻早一步將自己送進歷史 )。 
  
好了,講了老半天「新世代高品質數位音樂播放器」到底是如何“新世代”及“高品質”呢? 
  
這波興起的「新世代高品質數位音樂播放器」最大特色為其能解讀唱片公司及錄音室所擁有的未壓縮數位「檔案」( 如果您要將其稱為「數位母帶」我想大家也都可以接受 
),
其 sampling mode 為 24 bits / 
88.2、96、176.4 及 192 K 等,檔案格式為“mav”或“flac”檔,和 DVD - Audio 與 SACD 
相較,算是相當開放的格式,難怪風雲一起,諸家音響大廠如臨春雨般地紛紛推出產品應戰,因此我說:「這是我第一次對 
CD 的未來有所質疑...。」可真不是隨便說說而已。 | 
		
			| 
 | 
		
			| 
			 
			【註一】: 
			CD 的 sampling mode 為 16 bits / 44.1 K,而 
			DAT( Digital Audio Tape )的 sampling mode 有四種,最高為 16 bits / 48 K,因此 
			DAT 有著比 CD 更棒的聲音表現,不過 DAT 的好音質並未受到唱片公司的青睬,它只好轉入錄音室,終而漸漸消失。 | 
		
			| 
 | 
		
			| 
			高品質數位音樂要打那來?   
			
			好啦!真有這種播放器,那這些音樂「檔案」或「數位母帶」要從那來呢? 
			  
			
			前些日子有幾位年輕朋友來南方試聽揚聲器,當我放起 CD 
			給他們聽時,他們露出不屑的神情淡淡的說:「喂!我們現在都只聽無壓縮的數位檔吔...。」( 
			顯然在他們眼中只有“無壓縮數位檔”才是王道 ),問他們檔案的來源,少年兄們大筆一揮列出四、五個網站幾我參考,我認真地一一造訪,
			其實他們聽的都是經壓縮過的數位檔...,那麼真正高品質數位音樂要去那找呢?   
			
			
			相信我,這些高品質兼無壓縮的數位音樂檔可是唱片公司和錄音室的智慧財產,他們不會沒事將之放在網站上任人自由下載,況且這些檔案大的驚人,一張約 
			50 分鐘的專輯檔案約 1.5 G 大,這些都不是一些音樂分享網站可以輕易容納的,因此要合法取得這些高品質數位音樂檔有兩種,一是到這些唱片公司的網站上「付費下載」,二是有些唱片公司會將這些高品質數位音樂檔直接燒在 
			DVD - R 上,透過網購或傳統唱片行通路銷售( 例如台北 Joy Audio 
			便有售發燒名廠 RR 唱片的 DVD -R 的片子 ),除此之外,應無其它合法的方法。   
			重點來了,這種「高品質數位音樂檔案」好聽嗎?
			其音色有比 CD 
			好嗎?在討論聲音之前,讓我們先談談「新世代高品質數位音樂播放器」。 | 
		
			| 
 | 
		
			| 
			右圖為英國  naim 的數位音樂播放器 
			HDX,本機可當一般 CD 用,內建兩顆 400 G 的硬碟,至少可存 600 張 CD;有 USB 插頭,可讀 24 bois 
			的數位檔。器材右側的銀幕可顯示唱片封面,還可外接銀幕及無線滑鼠,很難想像保守的 naim 為了 HDX 下了多少功夫...。 |  | 
		
			| 
 | 
		
			| 
			新世代高品質數位音樂播放器   
			現有音響市場已有多款「高品質數位音樂播放器」,而且短時間內可能還有大量同質產品將上市,先說,我只在南方及八月台北音響展上聲過部份這些器材的聲音( 不過倒是花了不少功夫查相關產品的規格、使用方式等 
			),這些新世代數位音樂播放器都有可播放 24 bits / 
			192 k 數位音樂檔案的能力,也都可將 16 bois / 44.1 k 
			的訊號升頻再解碼,不同的地方則在檔案眝存及播放方式上,多事,做了一個整理,現今「新高品質數位音樂播放器」檔案眝存及播放方式大致有下列幾種:   
			
			
			A, 單純的數位音樂播放器: 
			
			這是單純為音樂欣賞設計的數位音樂播放器,我們可以將 
			24 bits 的高品質數位音樂“檔案”利用隨身碟、外加式硬碟,甚至直接由電腦接 USB 
			到播放器,經其讀檔及解碼後,再將類比訊號送至擴大器,使用這類器材應以隨身碟的聲音應最佳( 因為隨身碟不會有硬碟工作的震動 
			),用家們需有基本檔案管理的能力,要會如何將自己想聽的數位音樂檔案透過 
			USB 存入隨身碟內或將之刪除( 這真的很簡單 );義大利 Blacknote 便屬這類,簡單、方便,好聽。【因為純為音樂欣賞設計,Blacknote 
			現有產品未支援影像輸出,因此我們沒辦法邊聽邊觀賞唱片封面...】 
			當然,此一數位音樂播放功能亦可被融入 
			CD 唱盤、D/A 轉換器,甚至是前級擴大器和綜合擴大器中,naim、audioNET 都將有這類產品上市。   
			
			B, 兼具音樂資料庫功能的播放器: 
			這類播放器非常有趣,她們除了可以直接( 
			或間接 )播放 
			CD 片外,還可利用其內建容量不小的硬碟將吾人手頭上的 CD 貯存至該機的硬碟或網路硬碟上( 貯存時會同步下載 CD 封面及演奏者資料 
			),讓本機成為個人的音樂管理中心,
			除了歌唱,還可一併管理用家們手頭上的音樂軟體,當然,這類播放器亦可下載並播放 24 bits / 192 k 
			數位音樂檔案...;此種播放器大多有顯示器,讓我們在聽音樂時可以看見專輯的封面,體貼、人性、好聽,多棒! 
			看了一下,這類的大多播放器支援無線網路,
			這表示擴充的功能性很強,可以用手機、i-Pod、i-Phone 操控,可以支援多屋系統...,可惜現在價格都不低,未來待價格再親切些,真有可能為自己打下一片天。 
			  
			C, 其它: 
			其它囉! | 
		
			| 
 | 
		
			| 
			右圖為 MERIDIAN 的 sooloos 在 2009 
			台北音響大展展房照,是本屆大展數位音樂播放器的房間中佈置最清楚明白者;本機的操作介面超友善,是少數可以不用開電腦便可獨立完成轉檔、擷取封面及資料者,採觸控面板,操作十分容易,可惜...價格並不低。 |  | 
		
			| 
 | 
		
			| 
			是王道,還是只是未來選項...   
			先說,既然「高品質數位音樂播放器」是音響的一部份,那麼聲音好壞自然才是其價值所在,如果只要好用、便於資料庫整理,那現有的電腦就做的很棒了,根本沒有此類播放器存在的意義,不是嗎?   
			
			再來,既然被設計來播放無壓縮的音樂檔案,「數位音樂播放器」在播放 24 bits 的音樂檔案時“理應”比相同一段音樂 16 bits / 
			44.1 k 的 CD 
			規格訊號在「動態」、「密度」、「細節」,甚至音樂的流暢及合理性上有更棒的表現才是,為什麼我用“理應”,而非“絕對”二字?我建議您接受下述的音樂及音響觀 
			---   
			
			首先,錄音和演奏樂器一樣,其是一門藝術,其作品夾雜錄音師的音樂想像及音響觀念,而非只是麥克風品牌、數量、線材和一堆錄音設備的堆積,因此與之前無數的類比及 
			16 bits 錄音相同,我相信 24 bits 的錄音也有「很棒」、「普通」及「不好」之分,聽「很棒」的 24 bits 
			錄音,應是很幸福美滿的享受,若聽「不好」的 24 bits 錄音,在音質表現應不如好的 16 bits 
			的錄音,所以有了新的數位音樂播放器,人類對好錄音的需求及渴望反而更加迫切。   
			
			其次,「數位音樂播放器」在「動態」、「密度」、「細節」上的優勢同時也考驗著用家們音響器材的性能、搭配,她可能好到令人噴淚,但也可能一下子將您器材的弱點,甚至空間上的劣處無保留的表現出來,所以不要以為買了「數位音樂播放器」就保證好聽,器材與器材、器材與空間的搭配也一樣要用心喔!   
			最後,和添購任一種新的訊源一樣( 
			想像一下二十多年前,人們剛接觸 CD,大家一張 CD 都沒有的情景...),對自己喜歡的音樂都得用心經營,不同的是新世代的數位音樂播放器和電腦的關係相對密切,不再像之前只要花錢買片子,再將片子丟到 
			CD 
			唱盤的肚子中便一切搞定...,用家們真得有電腦操作的能力,幸好這類操作並不難,學一下就會了,否則也可請家中的孩子代勞,還可順道增進親子關係。   
			
			因此,我個人覺得「數位音樂播放器」絕對不僅是未來選項之一而已,她未必是每個愛樂人和發燒友的王道,但其現已「侵門踏戶」,這一代不成,下一代保證以某種型式的人
			手一台,信不信由您...。 | 
		
			| 
 | 
		
			| 
			右圖便是 Blacknote 的 DSS 
			30,本機的音質被多位音響雜誌總編讚美,難得的是代理商勇敢且明確地告訴我,他認為 
			Blacknote 的數位音樂播放器聲音很棒,但這款器材不是用來取代 CD 唱盤的,而是提供消費者聆樂方式的另一種選擇,特別是該機的 D 
			/ A 極佳,除可播放 24 bits 的音樂檔外,還適合用來當 CD 的 D / A 用,一機可以兩用喔! |  | 
		
			| 
 | 
		
			| 
			More 是電腦,還是音響?   
			
			
			
			「我不想花那麼多錢買部“電腦”回家來聽音樂...。」「用這種“電腦”聽音樂怎可能好聽...。」嗯!我發現許多人對此類播放器有反感,認為這類播放器根本和電腦無異,聽音樂是件人文、隨喜,有些儀式風格的感動,理應經過“找唱片”→“看一下封面”→“取出片子”→“放入 
			CD 唱盤中”→“回位子坐好”→“放空一下自己”→“期待、醞釀”→“按下遙控器的 
			PLAY”→“調整音量”→“聆樂”之過程,現在按一按訊號就送出來了,有時連封面都看不到,這樣算聽音樂嗎?   
			別懷疑我對聆樂的忠誠( 
			對聽 LP 的人來說,聆樂過程儀式味兒更濃,最重要是不能聽到睡著,讓唱頭在溝槽最內圈空轉有罪惡感的...),但我不覺得用這種“像電腦”的播放器聽音樂有什麼不對或不好,我想我耳朵及內心在乎的是音樂給我的感受與感動,如果能更方便選曲和播放、更省存放空間、軟體更方便合法取得,而且音質還更棒,
			我有什麼理由不接受她?況且這類播放器並不是以“取代 
			CD”為訴求,畢竟這二十多年下來,我們已經擁有大多好 CD 片了,她是可以和 CD 
			共存,我們為何要分清楚她是電腦還是音響,然後才決定支持或不支持...,不是嗎? | 
		
			| 
 | 
		
			| 
在絕對接受及絕對不接受之間及之外...   
			
好啦!看完本文,面對此一來勢來勢洶洶的「新世代高品質數位音樂播放器」,愛樂族及音響迷應如何面對: 
( A ), 當然馬上將她買回家; 
( B ), 完全不以為然,就是愛 CD; 
( C ), 別急,先保持現有步調,待分出個強弱,再予定奪不遲; 
( D ), ...,對不起,我實在不知道你在說什麼,所以不要算我的份...。 
請將您的答案 mail 
給南方,做為建構「新世代數位播放器」的參考...,謝謝。   
有人問:
說了老半天,那你自己的答案又是如何?   
在說出我的答案之前,我在想,如果前輩高人曹永坤先生仍在世,他又會如何做決定...?多年前曾和曹先生談論 CD 和 LP 的問題,曹先生是這麼說的 ---
「CD 很好啊!LP 我也有很多,最近我還買了不少 DVD-Audio 
的片子...,問我那樣最好,以一個音樂愛好者來說,對任何音樂訊源,我們都要抱著樂觀其成的態度才對...。」 
我在 35 
歲時聽到時年七十幾的曹先生如此說,我突然覺得我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 | 
		
			| 
 | 
		
			| 
			
			結語 --- 真是始料未及的改變...?   
			如果您已坐擁千張萬張 
			CD,您對此一「高品質數位音樂」有何看法?會有一種始料未及的錯愕感嗎?一位客戶這麼對我說:「當時會這麼認真買 
			CD,除了好聽,還將其認定是對自己的終身投資,怎會就這麼過時了呢?」( 
			好一個“對自己的終身投資”,不是嗎?),另一位有更多 
			CD 的友人則持相反意見,他說:「CD 上市超過四分之一世紀了,總應有個音質更棒更方便的玩意兒取代它...。」問他那屋的 CD 
			該怎麼辨,這位老兄答的有趣:「 當然留下來繼續聽,坦白說,我對 CD 
			的音質感到滿意,我做過功課,這種新的播放器播放初期的數位錄音未必全面勝過我的 CD 唱盤...( 
			廣告一下,他的 CD 唱盤是 AudioNET 的 ART G2 )。」   
			
			
			哈!不覺又想起 blue97 的話 --- 「
如果你對當年沒買到第一版的 CD 感到惋惜,也許可以考慮花 1,800 日幣,收藏卡拉揚這些經點錄音的原創封面,彌補當年的遺憾。
此外,日本 DG 也再版大師部分的黑膠唱片,一張要價 3,600 日幣,剛好是 CD 版本的一倍,當年 CD 的發明意圖取代 LP,走到後 CD 時代,LP 反過來高價於 CD,真是始料未及。」 
			  
			人生在世,始料未及的事多得很呢!對吧! | 
		
			| 
 | 
		
			| 
			
			前往本文之 
			PART II --- 南方己經這麼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