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要寫完,您眼花了沒呢?我還行,為您我一起加油...!


1956 - 1957

1958 - 1959

1960 - 1961

1961 - 1962


1962 年到 1963 年樂季

 

1962 年卡拉揚的樂季是 9 月 5 日展開的,一開季他便率柏林愛樂到希臘一連演出三場( 曲目相當德奧,演出貝多芬、莫札特、布拉姆斯、舒曼、華格納及 R. 史特勞斯等人的作品 ),緊接著大師先在維也納國立歌劇院指揮了《阿依達》、《佩利亞與梅麗桑》及《托斯卡》等劇, 10 月 7 日久違的卡拉揚終於在柏林露臉 --- 他在此指揮維也納愛樂演出莫札特第 41 號交響曲及布魯克納第七號交響曲,四天後的 11 日到 13 日柏林愛樂才有幸和自家的首席指揮在柏林演出,接著 11 月 1 日帶領柏林愛樂巡演八場,這回他們先後到了倫敦、杜塞道夫、多特蒙德( Dortmund )、明斯特、布萊梅、基爾及漢堡等地。



從上圖可以看到...卡拉揚還是忙,很忙,雖然 1962 年樂季他仍維持和柏林愛樂有 40 埸的演出,但只有 12 埸是在自家駐地柏林演出的,卻多達 28 埸是在柏林以外的都市進行...( 奇怪,柏林市民怎沒有遊行抗議呢?);1963 年元月 8 日卡拉揚在維也納國立歌劇院指揮全新製作的《唐懷瑟》,元月 31 日大師更在史卡拉歌劇院指揮全新製作的《波西米亞人》...,本樂季卡大師還會在維也納國立歌劇院指揮包括《萊茵的黃金》、《費黛里奧》、《帕西法爾》、《女武神》、《齊格菲》、《 托斯卡》、《諸神的黃昏》、《唐喬望尼》、《崔斯坦與依索笛》,以及蒙台威爾第《波佩亞的加冕( L´incoronazione di Poppea )》等劇( 其中《波佩亞的加冕》及《唐喬望尼》是全新製作,特別的是《 波佩亞的加冕》一劇,是此時歌劇界大哥大卡拉揚罕見的新戲碼呢!)。



上圖偉大的次女高音露德維玆( Christa Ludwig, 1928 -  )在維也納國立歌劇院製作的《唐懷瑟》中演唱愛神維納斯的劇照,露德維玆告別的巡迴演唱會繞了世界一圈,唱了快兩年才結束,她沒有遺漏咱台灣...,我記得在節目單中有多段露德維玆的訪談,其中有段是 --- 我知道現在很多人在罵卡拉揚,那是因為他活著的時候沒人敢罵他的原因...;再看一眼這齣《唐懷瑟》的舞臺設計,就很卡拉揚式的嚴謹古典,大家應該看習慣了吧!



對了,1963 年恰逢英國倫敦的皇家愛樂協會創立 150 週年( 就是當年曾付錢委託貝多芬為其創作的那個協會,貝多芬為該協會創作的作品是 --- 第九號交響曲《合唱》...),卡拉揚為此特別在 4 月 24 日率領維也納愛樂到倫敦的皇家慶典廳演奏貝多芬第一號及第九號交響曲;這年 4 月底及 6 月底卡拉揚還兩度率柏林愛樂離開柏林旅行演出,前者他們造訪了巴黎、比利時的根特( Gent )、瑞士的蘇黎士及巴塞爾、慕尼黑等地( 合計七埸,其中巴黎的三埸卡拉揚豪氣地排出全部布拉姆斯的作品,包括四首交響曲、小提琴協奏曲及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後者則到了荷蘭的斯赫寧弗恩( Scheveningen )及阿姆斯特丹等地,7 月 8 日卡拉揚到了史卡拉劇院指揮威爾第的《安魂曲》,他的樂季才告終( 樂終告終並非開始放假...,暑假期間卡拉揚先出席薩爾玆堡音樂節指揮《玫瑰騎士》及《吟唱詩人》,接著 9 月 1 日、2 日及 4 日還帶領柏林愛樂赴瑞士參加琉森音樂節的演出,此時距下個樂季的開始竟只剩兩天...。


More 卡拉揚與大會堂管弦樂團...

 

身為歐陸...,不,全世界指揮大師的卡拉揚,人都到荷蘭了,怎不順道客席知名的大會堂管弦樂團呢?其實卡拉揚確實曾和這支偉大樂團合作過,時間是二戰時的 1943 年 9 月,那趟荷蘭行卡拉揚指揮大會堂管弦樂團演出與錄音( 錄音曲目為布拉姆斯第一號交響曲、貝多芬《雷奧諾拉》序曲、R. 史特勞斯《唐璜》及《七紗舞》、韋伯《魔彈射手》序曲等 ),而更早之前的 1938 年元月 23 日,當時 30 歲,還是亞琛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的卡拉揚首度客席大會堂管弦樂團呢!由於手邊資料有限,1938 年及 1943 年這兩次演出應是卡拉揚和該團唯二的交集...。



上圖是卡拉揚指揮新製作的《唐喬望尼》的劇照,我一眼就看出其中扮唱騎士長的女兒,劇中最美麗的安娜一角是由美國黑人女高音普萊絲擔任...;除了自己的努力,卡拉揚肯定是普萊絲的貴人,卡拉揚在美國巡演時聽了普萊絲的試聽,立馬允諾願和她共同演出,不久後的 1958 年 5 月,普萊絲如願在維也納國立歌劇院上演的《阿依達》登台( 當然就是唱阿依達一角 ),甚至成為首位在史卡拉歌劇院登台的非裔女高音,也因為這些歐陸的肯定,普萊絲〝最後〞才能成功登上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舞臺,為黑人歌手在國際樂壇開了一條大道...。


今年維也納其它精彩有...

 

1962 年樂季維也納國立歌劇院還上演了英國作曲家布瑞頓的《仲夏夜之夢》( 由 Heinrich Hollreiser 指揮)、義大利作曲家董尼采悌的歌劇《唐夸斯瓜雷( Don Pasquale )》( 由 Giuseppe Patané 指揮 )、法國作曲家古諾的《浮士德》( 由 Geroges Prêtre 指揮 )、卡爾沃夫的《聰明的女人( Die Kluge) 》( 由 Hans Georg Schäfer 指揮 )、R. 史特勞斯的《間奏曲》( 由指揮家凱伯拉特指揮 )等劇,以上皆全新製作。


1961 年樂季最大亮點是...

 

卡拉揚生平共錄過四次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合作的鋼琴家依序是俄國鋼琴家李希特( Sviatoslav Richter, 1915 - 1997 )、保加利亞鋼琴家懷森伯格( Alexis Weissenberg, 1929 - 2012 )、俄國鋼琴家貝爾曼( Lazar Berman, 1930 -2005 )及紀辛( Evgeny Kissin, 1971 -  ),其中他和李希特錄製的版本江湖流言最多( 維也納交響樂團, DG ),有人說兩人對音樂的看法相異,也有人誇言聽出二位藝術家激盪出的熊熊天花...,但這個版本深受好評,最近也有復刻版黑膠唱片的發行...。



上圖是卡拉揚指揮維也納交響樂團和李希特共同錄製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時的相片,很明顯地,錄音場地是維也納樂友協會的金色大廳...,這對指揮家與鋼琴家的組合 1969 年還會再同框一次 --- 錄製貝多芬的三重協奏曲( 柏林愛樂, EMI ),由於是為小提琴、鋼琴及大提琴所寫的協奏曲,因此還多了另兩位俄國大演奏家助威...,分別是小提琴家大衛•歐依斯特拉夫及大提琴家羅斯托波羅契呢!


More 唱片中的卡拉揚( 1962 年樂季 )

 

這個樂季卡拉揚終於完成他第一套立體聲版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錄音,除了用〝聲音〞寫歷史,卡大師未來還會將自己投身於音樂影帶的錄製工作中,用〝影像〞來為自己立傳,下圖便是大師七零年代的錄影,曲目同樣是貝多芬的交響曲作品,真的帥到不行啊!

 

◎ 普契尼:歌劇《托斯卡》/ VPO / RCA, DECCA

◎ 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 VSO / DG

◎ 貝多芬:第三號及第九號交響曲 / BPO / DG

◎ 莫札特:第 41 號交響曲 & 海頓:第 103 號交響曲 / VPO / DECCA



1963 年到 1964 年樂季

 

不知不覺...卡拉揚在維也納國立歌劇院的任期走到最後一年...,我不知道卡大師當時簽下的合約任期是多長,反正這個樂季卡拉揚幹的不高興, 最後自己把自己解職了...( 卡拉揚對離開此職務的結語是...聽說我比馬勒少幹了 20 天,早知道我多待 21 天再辭職...);1963 年樂季的開始卡拉揚先率維也納愛樂到希臘的雅典舉辦了三場音樂會( 9 月 6 日、7 日及 9 日,其中 9 日的那埸原訂演出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排定的鋼琴獨奏是俄國鋼琴家季希特,但後因故改為柴可夫斯基第六號交響曲《悲愴》...),緊接著大師回到維也納國立歌劇院指揮了《唐喬望尼》、《奧泰羅》、《佩利亞與梅麗桑》、《阿依達》等劇後,一個大事件終於發生,時間是 1963 年 10 月 15 日,咦!有人知道是什麼事嗎?



來,上圖是卡拉揚 1963 年樂季的演出統計,全年 87 埸的演出是他這幾年的新低( 1957 年樂季可是多達 120 埸的演出呢!),柏林樂迷在柏林只有 11 埸的音樂會可聽聞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同樣也是近年新低...。對了,1963 年 10 月 15 日到底有何大事發生?...,...,再想一下...,...,是的,全球第一座葡萄園楷梯式音樂廳 --- 柏林愛樂音樂廳便在這天落成啓用,卡拉揚在這座音樂廳的開幕音樂會上風光地指揮柏林愛樂演奏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合唱》( 請見下圖 ),嗯,在這之前柏林樂迷上一次有幸看見聽到卡拉揚是半年多以前 3 月 3 日的事情了...。



開幕後的 10 月 18 日及 19 日,卡拉揚在新的柏林愛樂音樂廳還指揮了整場作曲家布拉姆斯作品的音樂會( 兩天的曲目相同,分別是為小提琴及大提琴所寫的《雙重協奏曲》與第一號交響曲,擔任獨奏的是小提琴家弗朗切斯卡蒂( Zino Francescatti, 1902 - 1991 )與大提琴家傳尼葉 ),隨後卡拉揚在維也納國立歌劇院指揮多埸《吟唱詩人》、《波西米亞人》的演出( 這兩齣歌劇都是全新製作喔 ),這年 12 月 1 日及 5 日,卡拉揚罕見地客席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他在此指揮全新製作的《費黛里奧》( 該劇院剛在 11 月 21 日重新開幕...  ),接著忙碌的大師行程有了空檔,他下次出現在舞臺是隔兩個月後的 1964 年 1 月 31 日,大師率柏林愛樂出訪英、比、法三國,我認真翻過卡拉揚的錄音資料,看起來好像也沒有任何錄音進行...,應就真的放空吧!

 

此趟柏林愛樂的倫敦行對當地樂迷肯定印象深刻,卡拉揚在三埸演出中指揮了布拉姆斯全部的交響曲外加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及小提琴協奏曲( 獨奏家分別為瑞士鋼琴家安達( Géza Anda, 1921 - 1976 )和法國小提琴家費拉斯( Christian Ferras, 1933 - 1982 ),值得注意的是...同年五月卡拉揚和費拉斯共同為 DG 錄製了布拉姆斯這首唯一的小提琴協奏曲,樂團當然是柏林愛樂...),2 月 11 日卡拉揚和柏林愛樂再度在自己的新家柏林愛樂音樂廳一連演出四場,其中 3 月 29 日及 4 月 1 日那兩天的演奏曲目很是特別 --- 英國作曲家布瑞頓( Benjamin Britten, 1913 - 1976 )的《戰爭安魂曲》,唱片中的卡拉揚並未留有布瑞頓的錄音,我以為他不指揮這麼〝現代〞的作品呢!


卡拉揚接著在維也納國立歌劇院指揮了《費黛里奧》、《帕西法爾》、《萊茵的黃金》,還在史卡拉歌劇院指揮《波西米亞人》,然後再帶著柏林愛樂進行德國境內之旅( 十埸演出 ),然後柏林愛樂音樂廳又可以看到卡拉揚的身影,他在 5 月 5 日及 6 日指揮了兩埸全場 R. 史特勞斯的音樂會,這兩天的曲目相同 --- 雙簧管協奏曲、《四首最後的歌》及卡大師招牌曲《英雄的生涯》,由樂團雙簧管首席料赫( Lothar Koch, 1935 - 2003 )及偉大的女高音舒瓦玆柯芙( Elisabeth Schwarzkopf, 1915 - 2006 )獨奏( 唱 )( 天啊!我超想聽這埸音樂會的說...);同一個月的 17 日到 19 日,卡拉揚另率柏林愛樂到維也納金色大廳獻技( 前兩天演出曲目為布拉姆斯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和第二號交響曲( 由德國鋼琴家巴克豪斯( Wilhelm Backhaus, 1884 - 1969 )獨奏 ),第三天他們則演奏了貝多芬《柯里奧蘭》序曲、第六號與第七號交響曲等 ),然後一顆炸彈即將音樂之都維也納炸裂了出來...,請大家做好心理準備...。



上圖是維也納國立歌劇院 1963 年 11 月上演普契尼歌劇《波西米亞人》的海報,本製作由知名的柴弗雷利( Franco Zeffirelli, 1923 -  )執導( 在歌劇領域他真的成為大人物...),卡拉揚指揮,而那位楚楚可憐的針織廠女工咪咪,看到沒,是由義大利女高音弗蕾妮( Mirella Freni, 1935 -  )扮唱...,弗蕾妮享有「永遠的咪咪」的號稱,民國 84 年她以 60 歲之齡在臺北國家音樂廳開了一場獨唱會,曲目當然包括《波西米亞人》第一幕裡的《我的名字叫咪咪》,那晚演出真令我臣服,才知道國外樂評所謂 --- 〝女高音弗蕾掌握咪咪這個角色長達 30 年以上〞這句話的真諦...,那晚的節目單我現在還留著喔!( 下圖便是那檔《波西米亞人》的劇照,弗蕾妮很是搶眼呢!)



 5 月 21 日到 6 月 17 日,這段時間卡拉揚將自己的時間完全留給維也納國立歌劇院( 真的喔!也沒有抽空灌錄唱片...),他指揮了《費黛里奧》、《帕西法爾》、《唐懷瑟》、《波西米亞人》、《吟唱詩人》、《托斯卡》、《沒有影子的女人》、《阿依達》等劇( 其中《沒有影子的女人》是全新製作,天知道卡拉揚上次指揮這齣歌劇已是 1935 年的事情了...),不過在演出前的 5 月 11 日,卡拉揚宣布辭去維也納國立歌劇院音樂總監的職務,更在這檔演出後的 6 月 23 日,卡拉揚進一步宣布 8 月 31 日之後他將離開維也納,不會再和劇院合作( 同時多位卡拉揚在維也納國立歌劇院的班底,包括知名的藝術指導柴弗雷利等人亦取消原先與劇院的合約,宣稱他們只願和卡拉揚共同工作...),於是傳說中的行政干預、派系爭鬥、政治糾葛等流言終將告一段落,對了,或許卡拉揚和維也納國立歌劇院的關係暫時告終,但他和維也納愛樂的關係依舊緊密...,就在 6 月 17 日最後的《沒有影子的女人》演出後,三天後卡拉揚依舊在金色大廳指揮維也納愛樂開音樂會,8 月更率領維也納愛樂出席薩爾玆堡音樂節,他們為參加音樂節的貴賓們演出了《玫瑰騎士》、《艾勒克特拉(Elektra)》( 各三埸 )。



相對於 R. 史特勞斯的《玫瑰騎士》、《莎樂美》、《納克索斯島的阿麗亞德妮》、《奇想由》、《艾勒克特拉》等劇,《沒有影子的女人》顯然在哲學思維上有更深層的探討,卡拉揚雖然曾多次指揮本劇,也有極好的評價,卻未曾留下錄音,原因...我不詳;上圖是次女高音露德維玆扮唱本劇善良的靈界公主一角,扮像很美。


告別維也納國立歌劇院後的卡拉揚真的有履行承諾,鮮少出現在維也納演出( 他只剩下參與薩爾玆堡音樂節及琉森音樂節有機會指揮維也納愛樂 ),而和手中另一張王牌 --- 柏林愛樂的關係從此更加緊密,此外,卡拉揚後來也出現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指揮台上,和之前馬勒做過的事情一樣,指揮一群歐洲最頂尖在此獻藝。

 

最後補充一點,1955 年卡拉揚接掌柏林愛樂,1956 年接著擁有了維也納國立歌劇院,歌劇演出所需的遊戲規則與排練時數可是遠多於音樂會的,在我看來,卡拉揚在維也納國立歌劇院任職期間其實是對柏林愛樂及柏林的樂迷們早有所虧欠的,1964 年 8 月離間維也納後的卡拉揚才真正將重心放在久候的柏林愛樂上,他們合作埸次大幅增加,維也納的樂迷只剩下卡拉揚率領柏林愛樂到維也納公演時可以見到大師身影...,隨 後 1969 年卡大師突然心血來潮又去兼了巴黎管弦樂團音樂總監之職,但他仍和維也納保持適當距雒...。


這年維也納國立歌劇院的其它精彩...

 

1963 年樂季維也納國立歌劇院還新製作了德國作曲家享德密特( Paul Hindemith, 1895 - 1963 )的歌劇《Cardillac》( 由 Leopold Ludwig 指揮 )、捷克作曲家揚納捷克的《顏如花》( 由 Jaroslav Krombholc 指揮 )等劇,這年芭蕾演出的比重亦高,可惜這方面我懂得不多,暫此放過...。


1963 年樂季最大亮點是...

 

人都離開了,亮點自然不再...,對卡拉揚說,1964 年元月他和愛莉特的第二個女兒出生,瞧大師的幸福樣,就以這張相片當作年度亮點,如何?



More 唱片中的卡拉揚( 1963 年樂季 )

 

錄完貝多芬全部的交響曲,1963 年樂季卡大師將目光看向了布拉姆斯的四首交響曲,這也是他最常指揮的核心曲目,這套交響曲很快被錄完,然後留傳迄今( 我常去的尚音唱片行還有這套半個多世紀前的錄音之復刻黑膠唱片陳列...),此時 55 歲的卡拉揚活力四散,還有更多的事等他完成,只是大師暫時不再走進維也納國立歌劇院就是了。

 

◎  布拉姆斯:第一號及第二號交響曲 / BPO / DG

◎ 布拉姆斯:第四號交響曲 / BPO / DG

◎ 史特拉汶斯基:《春之祭》/ BPO / DG

◎ 比才:歌劇《卡門》/ VPO / RCA, DECCA

◎ 柴可夫斯基:第六號交響曲 / BPO / DG

◎ 德弗乍克:第九號交響曲 / BPO / DG

德布西:《海》、《牧神的午後前奏曲》/ 拉威爾:《達芬妮與克羅埃》第二號組曲 / BPO / DG

布拉姆斯:D 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 BPO / DG

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 BPO / DG


王者復臨...

 

要不要猜猜卡大師下次站上維也納國立歌劇院指揮台是何時?他又將指揮那幾齣歌劇呢?...,。..,來,1977 年 5 月 8 日卡拉揚重新客席維也納國立歌劇院,前後整整相隔了 13 年...,這次回歸他一出手便指揮了三埸《吟唱詩人》、三埸《費加洛的婚禮》及三埸《波西米亞人》,然後順道為 EMI 錄製了 R. 史特勞斯的歌劇《莎樂美》( 接著在七月底薩爾玆堡音樂節,卡拉揚將指揮維也納愛樂演出《莎樂美》...,大師出手,後著無窮,沒忘吧!),這時卡拉揚已年近七十,未來三年他仍會繼續赴維也納國立歌劇院演出,隨後大師會因為年紀漸長而減少歌劇演出,只剩下薩爾玆堡復活節音樂節及薩爾玆堡夏季音樂節上可一睹大師指揮歌劇的英姿。

 

嗯,13 年後王者復臨,這樣也蠻好的,不是嗎?


大師在維也納得到的啓示是...

 

「我可是帶著維也納愛樂的音響離開的...。」當年年輕的卡拉揚及印度指揮家梅塔離開由維也納音樂院,以青年指揮家之姿展開音樂事業,他們可都說過前述的那句話 --- 維也納愛樂的音響...;卡拉揚童年時便愛上維也納國立歌劇院的一切,在維也納音樂院就學時更常到那兒觀摩演出,後來他走上指揮之途,最後如願接掌這座有宏偉歷史的歌劇院,回首往事,卡大師竟拋出〝得手後才知道如今維也納國立歌劇院早已黯然失色〞這句話...。

 

一座劇院的運作不易,身為總監的卡拉揚其重心多放在演出水準及藝術上,但就任後才發現許多演出根本沒有足夠的排練,客席指揮家來去匆匆,這和他心中原本的抱負和自我期許並不相同,只有不到一半的演出算得上夠水準,但他仍得為不夠水準的另一半負責...,卡拉揚在維也納國立歌劇院總監八年任期終告結束,而在這之前大師還曾於 1951 年及 1952 年受邀至拜魯特音樂節指揮,他也每年固定在史卡拉劇院登臺,這些劇埸實務經驗...以追求歌劇演出能盡善盡美的卡拉揚來說,每一座劇院或音樂節都有各自的束縛及限制,每一檔製作都夾雜各種對立、矛盾,甚至鬥爭...,因此在辭去維也納國立歌劇院職務後的卡拉揚積極想擺脫各式拘束,只為了他心中理想的歌劇演出,於是...,於是...,1967 年卡拉揚創立了薩爾玆堡復活節音樂節,一步步朝他想要的方向邁進,只不過...那是他心中歌劇藝術的理想展現,至於是不是其他歌手、樂團、合唱團、導演、佈景,甚至觀眾們的共同理想及方向,坦白說,只有天知道了,對不?


More 更多的榮耀..

 

翻開維也納國立歌劇院近代史,曾出任總監的音樂家無疑都是當代樂壇翹楚,但 1996 年 9 月維也納國立歌劇院將劇院入口右側的廣場被命名為〝卡拉揚廣場( Karajan Platz )〞( 請見下圖 ),以彰顯他對劇院的貢獻...,哈,身為卡迷,對這項安排自然樂觀其成,但我好奇,如果地下有知,不知道偉大的、生前始終缺乏音樂之都維也納關愛的作曲家兼指揮家馬勒有什麼看法...。



如今卡大師墓木已拱,但維也納對卡拉揚的懷念似乎不減,除了前述維也納廣場外,在維也納國立歌劇院內亦陳列一尊卡拉揚的銅像( 請見下圖 ),這尊銅像似乎非常有名,我在許多遊記中都曾看見其身影。



而最讓我感到興趣的,這是塊有著卡拉揚大名的〝維也納之星〞,不過這是另一段故事,咱下次再聊吧!



來,再看一次南方製作所表格...,其實卡拉揚這八年也是帶著柏林愛樂、維也納國立歌劇院及維也納愛樂全世界趴趴走( 真待在維也納的時間未必算久 ),我不懂的是 --- 人家貝姆為提昇自己( 及維也維國立歌劇院 )國際聲望而四處指揮,結果因為待在維也納的時間太短而被維也納在地觀眾噓爆,最後憤而去辭...,從前面的數據來看,我猜卡拉揚給維也納的時間更少,但他好像很少被罵,沒被觀眾開汽水,總監任期也比貝姆更長,是因為卡拉揚長得比較帥的原因 嗎?(..., 大誤!)




上圖是卡大師晚年的照片,他在家中建了一間專門剪輯自己音樂專輯的房間,由他決定要那段分鏡...,以現今的眼光來看,當時拍攝品質及手法略嫌老套,但其音樂魅力依舊不減,瞧,我都寫這麼多您都看這麼久了,對不?謝謝閱讀喔!


1956 - 1957

1958 - 1959

1960 - 1961

1961 - 1962


回南方首頁

在南方聽音樂

回談音論樂

聽南方的音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