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鋼琴家史寇達已於今年( 2019 年 ) 9 月 25 日去逝,您知道大師生涯最後錄音是在咱台灣錄製發行的嗎?就讓我以專輯製作人一角細說大師天鵝之歌的錄音始末,一手資訊,首度公開,盼大師再一次精彩...。


夢想的開頭

記者會

錄...音

攝影與成品


夢想的開頭 --- 從一張西敏寺( Westminster )的唱片開始...

 

大約二十年前某天我到某先生家裝音響,就在安裝完畢要離去前,這位先生突然對說:「黃兄,我知道你是聽古典的,我在老家翻出一張古典黑膠唱片,應該是我爸爸留下來的,不知道放多久了,你要不要?反正我沒有唱盤,這張唱片就送給你好了...。」我接過這張封套已略顯斑駁的唱片,瞄了一眼發行唱片公司 --- Westminster,怎麼辦...沒聽過...,其中的音樂家聽過...但不熟,只好帶回家慢慢研究,這張莫札特鋼琴三重奏的唱片竟是我與奧地利鋼琴家史寇達( Paul Badura - Skoda, 1927 - 2019 )的初識。



上圖便是我與鋼琴家史寇達的初識 --- 莫札特鋼琴三重奏第一集( LP:Westminster XWN 18106 ),以我當時的聆樂功力對本片充滿不解 --- 我知道史寇達是鋼琴家,但小提琴是傅尼葉演奏...( 咦,傅尼葉不是大提琴家嗎?),還有,那位 Antonio Janigro 又是誰...,二十年前的我還真都不知道。隨著聆樂資歷累積,後來我知道本片的小提琴家傅尼葉是大提琴家傅尼葉的親弟弟...,而演奏大提琴的義大利大提琴家楊格尼羅( 1918 - 1989 )在西敏寺留有不少錄音,我去年才在大阪買到他錄製的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全集( LP:Westminster XWN 3312 ),真成一家之言呢。


我記得很清楚,大約在 2015 年 8 月某日我接到金革唱片陳立偉先生的告知,說他們計劃隔年六月再度邀請鋼琴家史寇達訪台,聊著聊著,陳先生突然冒出一句話:「老爺爺現在 88 歲了,他還願意飛這麼遠專程來台灣演出,真的很謝謝他...。」身為大師鐵粉的我聽到這個訊息自然不會放過機會,於是開始試著和金革唱片洽詢合作錄音的可能性,我的想法是租個理想場地給老大師緩緩錄音,他想彈什麼錄什麼都好,然後 CD 讓金革發行,我們高雄音響展來發黑膠...,有了共同目標做事真的很帶勁,幾經文件往返,錄音計劃終於被確任, 錄音場地選在台北松菸的誠品音樂廳,並委由知名錄音師饒瑞舜先生來執行此錄音計刺,對了,但書是 --- 「由於鋼琴家史寇達年事已高,金革不保證大師屆時能否依約來台,若到時大師不刻前來,雙方各安天命,互不賠償...。」哇,看起來風險不小啊!


記者招待會...

 

2016 年高雄音響展是在那年四月舉辦的,所以音響展後我們一刻都不得閒,金革那邊得負責 89 歲的史寇達在台食衣住行,還得留意票房狀況以及行銷等大小行政事宜...。而我這頭則先敲定了高雄廣播電臺古典音樂節目主持人李宜嬪小姐擔任專輯的執行製作,然後聯繫攝影、美編、後製錄音師,並安排音響媒體報導( 其實還要連絡音響廠商認購支持,這樣製作經費才有著落...),接著六月終於到來,大師依約上了飛機,夢想終於啓動...。



此回史寇達在台主要行程如下 --- 國家音樂廳的演出日期為 6 月 17 日,但在這之前的 13 日及 15 日大師將為我們的專輯錄音,而記者會就安排在這兩天中間的 14 日,以減輕年事已高的史寇達身心負擔,這點金革唱片的團隊真的很貼心...。

 

媒體記者會在台北南京東路的文水藝文中心舉行,上圖是我一走進文水藝文中心時拍的( 我連招呼都沒打,拍照先...),只看高浩涵( 上圖左一 )正在和史寇達( 左二 )溝通記者會相關事宜,嗯,這可是我和大師的初見面呢!



記者會上史寇達並不多言,他選擇用鋼琴做自我介紹,大師默默演奏了舒伯特等人的作品,只為在場為數不多的媒體演奏,他的音樂和他的人一樣,柔美中內含熱情,那天我坐在第一排,近距離聆賞大師演奏, 真的很感動...。



上圖媒體們正忙著為大師拍照錄影,我的目光則眺向記者會舞臺的另一角 --- 這些都是史寇達為 Westminster 唱片錄製的黑膠唱片,錄音時間應在上世紀五零年代末。據大師表示這些是他演奏生涯最早期的錄音( 三十歲前後 ),他一共為 Westminster 錄了六十幾張唱片,台上唱片是國內某樂迷收藏的,這位樂迷當天帶了三十幾張大師的 Westminster 唱片來現場助威,好啦,現場應該有熱鬧些吧...。



【內幕爆爆之一】

上圖是鋼琴家史寇達為 Westminster 唱片錄製的蕭邦第一號及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LP:Westminster XWN 18288 ),由曾任紐約愛樂音樂總監的波蘭指揮家羅津斯基( Autur Rodzinski, 1892 - 1958 )指揮維也納國立歌劇院管弦樂團伴奏,錄音年代為 1954 年 6 月...;對了,當這位史寇達鐵粉樂迷喜孜孜拿著唱片給大師獻寶時,大師遂一閱畢只說了兩句話...,第一句...「我在 Westminster 一共有六十幾張錄音,你怎只有三十幾張呢?」,第二句...「這六十幾張唱片有幾張獨奏錄音相當精彩,怎你的收集以我室內樂的錄音居多...?」哈,這位樂迷就是我啦...,其實這些唱片發行都超過一甲子,大師可在他有限時間及體力內為其中十八張簽名,瞧,大師的簽名和他的音樂一樣,認真且不苟呢!



上圖史寇達已為媒體彈奏完畢,坐在舞台上供大家自由提問...,記得那天有人問他莫札特及舒伯特作品的演奏及詮釋等相關問題,大師以從容、坦率且深入的態度認真回應這些提問。我得誠實說,在音樂會及錄音前面對媒體提問這塊,國內音樂家真得多著墨些,畢竟每一個宣傳機會都得之不易,都是行政行銷團隊費盡心血及人情的安排,倘若 被輕率放過實在可惜...。



上圖史寇達手上拿著的是 2016 年咱高雄音響發行,由我國鋼琴家顏華容所錄製的柴可夫斯基《四季》專輯,本片是全世界第一張表面奈米處理的類比唱片,外觀閃亮耀眼,我特別帶了一張送給大師,大師肯定沒見過這種高科技黑膠,瞧,他和他一旁的女友伊莉莎白看的多仔細...( 最後史寇達的專輯有 10 % 以這類奈米唱片發行,在此感謝優貝克科技的支持 )。


【內幕爆爆之二】

在大師仙去後,我們可以確定鋼琴家史寇達生涯最後錄音便是這張在台錄製的《以時間入味的, 傳奇 --- 最後的蕭邦》專輯,坦白說,這真是我始料未及的事...;有人曾問我,為何這張專輯收錄的全都是波蘭作曲家蕭邦,而沒有其他作曲家的作品呢?事情是這樣的 --- 在大師訪臺前金革便已和大師達成協議:( A ), 6 月 17 日在國家音樂廳的演出應和錄音計劃脫鉤,也就是大師將開出一套和音樂會完全不同的曲目供我們錄音發行;( B ), 大師提出兩套曲目供我們選擇,一套全部巴哈的作品,另一套則全部蕭邦的作品...。好啦,此時〝個人品味〞和〝市場考量〞開始激盪,我和金革唱片副總經理高浩涵先生兩人都同意...老大師彈的巴哈肯定充滿智慧,但蕭邦作品的唱片在國內銷售量通常較佳...,加上史寇達已經許久沒有錄製蕭邦專輯( 我個人是覺得他比較想錄蕭邦啦!),於是...,所以...,《最後的蕭邦》始成。


錄音...

 

如前所述,專輯錄音的時間是 2016 年 的 6 月 13 日及 15 日,錄音地點在台北松菸的誠品表演廳( 這座私人音樂廳共有 361 個座位,空席殘響 1.3 秒,滿席殘響 1.1 秒,是一座非常適合室內樂演出的廳堂 ),由錄音師饒瑞舜先生及其團隊負責錄音。我知道史寇達非常投入於這個錄音計劃,他特別提早來臺,也省去昔日必訪故宮博物院的的行程,專心戰備...。



上圖相當珍貴 --- 鋼琴獨奏錄音...當然要由鋼琴從琴房推上舞臺開始...,為了爭取錄音時間,我們在錄音前一天便將鋼琴推出來,難能可貴的是此過程老大師也跟著上臺關切...,相片中央背對著鏡頭的先生便是錄音師饒瑞舜,他得配合鋼琴的定位來架設麥克風,整個環節都馬虎不得...。



鋼琴定位確定後,輪到錄音師及鋼琴調音師登場,每一次我看他們默默工作都是一種享受的過程,一種從無到有的感動,這種感動只有實際參與整個錄音過程的人才能感受,您下回要不要也體會體會?



鋼琴調音完畢,麥克風也架設完成,咱主角音樂家上場,在正式錄音前史寇達得利用空檔熟悉這架史坦威鋼琴的音色性能,錄音師也會利用此機會將麥克風調整到更理想的位置...;有沒有人知道 --- 為什麼鋼琴旁的椅子上要放一支小喇叭( 是喇叭不是麥克風喔 )?哈,我一時也沒搞懂,只好去問饒瑞舜,錄音師見怪不怪的告訴我...那是用來和場內音樂家對話用的,他講話我透過麥克風可以聽得到,但我回答他問題他卻聽不到( 因為場內場外的隔音非常好 ),所以我故意放支喇叭在他身旁,對話用的啦!



錄音經驗豐富的史寇達在演奏了幾段音樂後便到音樂廳側舞臺試聽錄音品質,大師非常滿意饒瑞舜的錄音美學,對麥克風的擺位完全認同,反倒是我問錄音師的問題比較多...,以下是我倆的對話 ---

我:「老師,我問您,您為何要把錄音設備架設在音樂廳外的側舞臺?為何不直接架設在舞臺下方?反正我們只錄音,又不是音樂會,還得去考慮觀眾的視線...,這樣訊號的路徑也比較短,不是嗎?」( 哈,標準音響迷的思維...)

饒:「嗯,除非不得已,真的沒有地方了,否則我不會將設備架設在舞臺正下方,這樣做訊號線有比較短沒錯,但我沒地方架鑑聽喇叭,就算是戴密閉式耳機,現場還是會有音樂家演奏的琴音等會竄進來,這樣很難做出正確的判斷...,我還是比較喜歡在一個獨立且安靜的地方工作...。」

這樣大家瞭了吧!



大師邊對譜邊聽自己演奏( 聽現場鑑聽揚聲器的聲音 ),還能悠哉看著鏡頭,真有一種了然於心的自信。



錄音期間錄音師是最忙碌的,他得手眼耳並用,要注意電腦收音狀況,要注意聽場內種種聲音,要留意音樂家有沒有什麼提示,還得隨時回答音樂家的提問...,不像我,只要負責拍工作照和招呼飲料就好...。



其實要完成一張專輯真的很不容易,以史寇達這張蕭邦的錄音來說,由於是蕭邦作品的選粹,因此金革得先和大師敲定曲目,並預估可能長度...。 本專輯不是音樂會實況錄音,預留的時間也足夠,我發現大師是依計劃一曲接著一曲慢慢錄,每錄完一曲,他會先走到側舞臺將剛剛的演奏聽一遍,然後對著譜和錄音師討論( 這時錄音師得忙於筆記 ),待溝通完畢他會進休息室略為休息,接著神釆奕奕地走進音樂廳開始下段演奏,大師原來是左撇子( 見下圖 ),對不起,我竟到現在才發覺...。



攝影...

 

在專輯製作中,攝影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這張蕭邦專輯我們請到 AREA 攝影的高平遠先生及葉克秋小姐兩位攝影師來進行圖像記錄;其實〝約攝影〞這三個字學問超大,我們除了得先敲定攝影師外,還得和音樂家或其經紀人溝通...,大師預計什麼拍照?有沒有想在那兒拍照?那時候他穿什麼服裝?需要安排美妝造型師嗎?...,...,真的,而且經常計劃趕不上變化...,不過這次錄音史寇達真的人超好超配合,凡事都會為我們設想,一切都十分順利,真的非常謝謝他!



攝影依計劃是在錄音完成後拍攝的( 錄音預計 6 月 15 日下午五點完成 ),我還記得當時和高先生討論專輯攝影的對話 ---

我:「高先生,您好,謝謝您願意接這個案子,我們預計錄音錄到 6 月 15 日下午五點,如果您方便,可能要麻煩您那天下午三點就過來...。」

高:「我跟你確定一下,地點是誠品表演廳?那地方我拍過,沒有問題。」

我:「那麻煩您下午三點來,先觀察一下,您 OK 嗎?」

高:「請問那天是幾點開始錄音?」

我:「大約九點半吧?我在那之前就會在了,怎麼了」

高:「史寇達是大師呢!我可以上午十點就到嗎?」

於是那天上午十點我接到高先生的電話,他真的和葉小姐帶著滿車裝備在表演廳後臺入口對我揮手,假大師之名,我想我遇到對的人了。



前面提到計劃趕不上變化...,是的,計劃是這樣的 --- 下午五點完成錄音,然後錄音師及其團隊立馬拆卸錄音裝備,清空舞臺,接著輪到攝影師登場,待他架妥棚燈等,大師再穿的美美的上台...,所以那天下午五點理想狀 況應該如上圖,但...請先跳過上圖,因為事情並不是這樣發展的...。



來,插播一張珍貴相片 --- 攝影師高先生早早就來到錄音現場,我忘了那天工作團隊有沒有人將高先生介紹給大師( 但瞧他全身黑衣,又坐在一堆攝影器材旁,沒事還拿著相機義務拍工作照,我想任何人都知道高先生的職業才是...),但就在某次大師從休息室走進表演廳準備下一段錄音時,我發現一旁的高先生突然不見了,於是隨口問了葉小姐說...林尪...去那裡了?沒想到葉小姐指著牆上的銀幕告訴我...剛剛大師經過高先生身旁,他拉著高先生走進音樂廳了...。哇!我趕快去看 monitor,原來大師想先練一下琴,這時拍照並不影響錄音,為了讓我們留下更多可用的題材,他逕自拖著攝影師進場( 所以才有上圖這張大師穿著花襯衫,鋼琴還反射出攝影師身影的...私密照 ),待他練習完畢要開始另一段錄音,大師才請高先生離場...,就說大師人超好的,真的呢!



對了,不是才剛說大師人超好...,那到底發生什麼事,竟嚴重到耽誤攝影進度?哈,事情是這樣的 ---

在錄音進行前史寇達有提出一份曲目清單,第一天錄音真的有按表操課,第二天是記者會,或許是金革的工作人員表現太棒,大師在晚上有提了一下...明天我想多演奏一個作品送給你們...,然後第三天下午五點,大師準時錄完最後一個曲目,我們這些在側舞臺的工作人員己開始互道恭喜,錄音團隊也準備進場收設備,不料鑑聽喇叭又傳出一段旋律 --- 蕭邦的《離別曲》( Étude Op. 10 , No. 3 ),所有人一下都安靜了下來,大家靜靜地將大師的禮物...《離別曲》聽完,只是大家都沒想到這首大師送給台灣樂迷的《離別曲》竟是他漫長錄音生涯的天鵝之歌,現在想起來,真的有種很特別的幸福感...。



好了,回到之前的相片 --- 當大師誠心地將《離別曲》演奏完畢,錄音及攝影團隊立刻進場,該收的收,該架的架,上圖便是我趁兵荒馬亂時拍的( 反正我也只能做這檔事 ),瞧,大師還惦念著剛才的琴音,沒有馬上離場去更衣呢!



上圖便是高先生為鋼琴家史寇達拍的相片,此時大師在襯衫外加了件西裝,然後回到鋼琴邊自顧白地演奏,89 歲的大師,好帥。



再補一張工作照,真心不騙,這是我在整個錄音過程中唯一能做的事...。


於是唱片...

 

錄音完成後的後天,也就是 6 月 17 日,史寇達在台北國家音樂廳開了一場獨奏會,接著大師還在台北待了幾天,等聽過錄音師饒瑞舜完成的專輯初稿母帶後,他便帶著母帶回到歐洲,兩週後我們接到大師同意發行的訊息,金革唱片隨即將正式母帶交給我,於是隔年高雄音響展的黑膠進度開始展開...。



上圖便是 2017 年高雄音響大展史寇達的黑膠專輯封面,延續之前製作美國大提琴家瓦列芙斯卡( Christine Walevska )專輯的精神,我們以《以時間入味的, 傳奇》為專輯名稱,這批史寇達黑膠專輯共發行 1,000 張,每張唱片都有限量流水編號...,對了,如今大師的這張最後錄音早已絕版,我們也沒有再度發行的打算,樂迷們在坊間如果還有看到本專輯,請務必買回家欣賞,大師的天鵝之歌呢!



上圖為本專輯黑膠唱片中心的圓標,〝ECAOK〞是發行單位高雄市電器商業同業公會的縮寫,金革提供的母帶我們交給國內首屈一指的洋活音樂王秉皇先生進行後製,再交給德國老虎魚唱片公司刻盤壓片,我們有用心注意每一個細節,這絕對是大師應得到的表彰...。



致謝

 

奇怪,唱片都發行兩年多,早賣到絕版了,怎這時才在致謝呢?阿我就是想嘛!

 

首先,一定要感謝金革唱片對此專輯的支持( 我要點名高浩涵先生及陳立偉先生,雖然如今兩人都因生涯規劃離開金革,但我們一直到現在都還常連絡...)。接著要謝謝高雄市電器商業同業公會的信任,在明知發行計劃具有財務風險的情況下仍放手讓我...私公濟私( 哈,我就堅貞古典黑膠迷啊!)。還要謝謝高雄廣播電臺音樂伸展台主持人,同時也是旋轉門游樂集藝術總監李宜嬪小姐為本專輯的付出,這是她第一次以執行製作的身分參與專輯製作,現在她已是非常成熟的唱片製作人...。

 

對了,謝謝誠品表演廳黃書哲先生在專輯錄製時的協助( 那天他還請我吃午餐...),還有事先預訂這張專輯的音響同業們,如今音響界竟成為國內樂壇最認真的支持者之一,沒有他們花錢預購,這個案子是不可能成行的...。

 

最後,當然要謝謝鋼琴家史寇達,88 歲簽約,89 歲錄音,90 歲發行,謝謝您把錄音的絕響留在臺灣,這點讓包括香港及日本的大師鐵粉羨慕不已,其實這兩地樂迷也認購了不少張專輯呢!

 

上圖是記者會後的餐敘,由李宜嬪拍攝,左側離鏡頭較遠的兩位是當時《高傳真視聽》的總編輯蒲鴻慶先生及編輯鄭為哲先生,這本音響雜誌已於去年停刊,事過或許境遷,但音樂卻永流傳...。


是的,理想理應繼續燃燒,明年( 2020 年 )是樂聖貝多芬 250 歲生日,高雄音響展也會持續發行自家的黑膠唱片,線索就在下圖之中,請期待,也請支持,謝謝大家。



( 本文完成於 2019 年 10月 5 日)


回南方首頁

在南方聽音樂

回談音論樂

聽南方的音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