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就不全紀實,可是我盡力了,怎麼辦??


轉身,倒著向前的聆樂方式...

 

記憶中開始聽古典音樂是學生時代的事( 大約 1985 年算起吧 ),當時聽的是卡帶,台北大大小小唱片行販售的卡帶以 DECCA、DG、EMI、PHILIPS 等品牌為大宗,1988 年我用一學期的家教費購入 CD 唱盤,讓自己有機會和世界接軌( 因為許多新錄音國內唱片公司都不再發行卡帶,轉而直接引入 CD 唱片 ),即便如此,我仍壓根不知道世界竟還有那麼多嚴肅類古典唱片公司( 阿就根本沒有看過這些唱片公司的卡帶和 CD 啊!),一直到 1992 年 12 月 25 日我迎來生平第一部黑膠唱盤,隨後開始四處尋覓二手黑膠唱片,起初還是以 DG、DECCA、EMI、PHILIPS 等廠牌為優先( 阿就只知道這些唱片公司的演奏家啊...),然後目光才漸漸轉向其它精彩,才知道原來捷克、前東德、俄國、芬蘭、波蘭、匈牙利 、日本, 甚至法國、美國都有自家珍釀,豁然開朗後引來的豐富連帶的是荷包總呈嚴重失血的乾扁體色,哈,想想,聽音樂這檔事我還真的是〝轉身,倒著向前〞來聆樂的,真的耶!

 

下圖是前東德 ETERNA 唱片發行低音男中音亞當( Theo Adam, 1926 - 2019 )演唱 R. 史特勞斯等人藝術歌曲集的黑膠唱片封面,有人看出特殊之處嗎?



補充一下,ETERNA 是前東德的唱片品牌,原公司成立於 1946 年,1953 年由民營轉為國營( 用現在的術語叫「國進民退」),並更名為 VEB Deutsche Schallplatten,一直到兩德統一前的 1989 年為止,該公司始終積極發片( 除了發行自家錄音外,也會引入包括俄國等地的優秀錄音在東德地區發行 ),VEB Deutsche Schallplatten 旗下有好幾個品牌,其中古典音樂的部份交由 ETERNA 發行...,而 1990 年 VEB Deutsche Schallplatten 更名為 DSB ( Deutsche Schallplatten GmbH Berlin )繼續為樂迷服務,有興趣的朋友可到其官網瞧瞧【請按這裡】


來,我把上圖左上角的圖案放大扶正( 見左圖 ),圓標寫著「1985 年 3 月 3 日, 德勒斯登」,嗯,我知道圖案上的背景是德勒斯登的興柏歌劇院( Semperoper ),但特別標註此日期是有麼特殊涵義嗎?我跑到南方二樓翻《音樂廳與歌劇院 --- 音樂、聲學與建築》一書( Leo Beranek 著, 李文枝譯, 科技圖書, 2007 ),原來這座歌劇院最早是由建築師興柏( Gottfried Semper, 1803 - 1879 )於 1838 年到 1841 年間興建,1869 年毀於祝融,興柏先生再度出馬重建,並在逝世那年( 1879 年 )落成開幕,並成為德勒斯登最美的風景之一...。二戰末的 1945 年二代劇院又毀於戰火,然後就這樣被放著,直到 1977 年 6 月才開始興柏第三代劇院重建工作,終於在 1985 年 2 月 13 日以莫札特的歌劇《女人皆如此》為新劇院揭幕,而上圖這張亞當的藝術歌曲集應是新劇院開幕系列演出的一場,於是 ETERNA 特別為其設計了一個圖案印在唱片封面一角,供唱片愛好者如我輩好好緬懷一番...。


右圖這張美美的唱片封面是我在網站上找到的 --- 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指揮家布隆許泰特指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1985 年 3 月 31 日於德勒斯登興柏歌劇院的實況錄音( LP:ETERNA 827 920/21 ),唱片左上角印有相同的標誌,同樣是為慶祝新劇院啓用的慶典系列活動之錄音...;有時想想,1985 年是民國 74 年,那時台北兩廳院尚未啓用,更不用說多年後( 2018 年 )新落成的衛武營音樂廳,好像我們新場館的開幕都沒想到要留下些錄音讓樂迷同慶...,提醒一下,那時德勒斯登是位於商業活動相對保守的前東德,唉, 真沒想到我們迄今仍如此保守...。


那支可能是歷史最悠久的樂團 --- 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

 

維基百科上註明,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 Staatskapelle Dresden )的駐地為德勒斯登( 而德勒斯登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薩克森州的首府,所以該團的全名為德勒斯登薩克森國家管弦樂團( Sächsiche Staatskapelle Dresden )),這支樂團的歷史可追溯到 1548 年,被認為是世上唯一演奏長達四個半世紀從未中斷的樂團...,目前該團為興柏歌劇院的永久駐院樂團,他們在此為歌劇、芭蕾演出提供伴奏,並演出音樂會及室內樂等,對了,2013 年起他們取代了柏林愛樂,成為薩爾玆堡復活節音樂節的駐節樂團。

 

由於該團歷史漫漫長長,太古早的古人咱就略過,其上世紀二戰戰後樂團首席指揮名單及任期如下 ---

 

◆ 1945 ~ 1950:德國指揮家凱伯拉特( Joseph Keilberth, 1908 - 1968 )。

◆ 1949 ~ 1953:德國指揮家肯培( Rudolf Kempe, 1910 - 1976 )。

◆ 1953 ~ 1955:德國指揮家孔維玆尼( Franz Konwitschny, 1901 - 1962 )。

◆ 1955 ~ 1958:克羅埃西亞指揮家馬塔契奇( Lovro von Matačić, 1899 - 1985 )。

◆ 1960 ~ 1964:奧地利指揮家史威特納( Otmar Suitner, 1922 - 2010 )。

◆ 1964 ~ 1967:德國指揮家桑德霖( Kurt Sanderling, 1912 - 2011 )。

◆ 1967 ~ 1968:捷克指揮家圖爾諾夫斯基( Martin Turnovský, 1928 -  )。

◆ 1975 ~ 1985:瑞典指揮家布隆許泰特( Herbert Blomstedt, 1927 -  )。

◆ 1985 ~ 1990:荷蘭指揮家馮克( Hans Vonk, 1942 - 2004 )。

◆ 1992 ~ 2001:義大利指揮家西諾波里( Giuseppe Sinopoli, 1946 - 2001 )。

◆ 2001 ~ 2004:荷蘭指揮家海汀克( Bernard Haitink, 1929 -  )。

◆ 2007 ~ 2010:義大利指揮家路易西( Fabio Luisi, 1959 -  )。

◆ 2012 ~         :德國指揮家提勒曼( Christian Thielemann, 1959 -  )。

 

瞧,上頭首席名單大多深受資深票友們的喜愛,也因此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的唱片頗受國內樂迷關注,下文便是南方對該團錄音的印象...。【上方紅字部份為前東德時期 】


嚴格說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近代的歷史可分三個階段,依序是 ---

 

1949 ~ 1956:德國分裂之前( 1949 年 5 月 23 日西德成立,同年 10 日 7 日東德成立 )

1956 ~ 1990:兩德分治時期( 1961 年東德建立柏林圍牆 )

1990 ~ 迄今:兩德統一

 

由於實在找不到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戰後迄今的演出資料,我只好從唱片奇俠 John Hunt 編著的《德勒斯登薩克森國家管弦樂團錄音全記錄》( 2002 )一書下手,戰後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在指揮家凱伯拉特率領下緩緩重整( 匈牙利指揮家蕭提在其訪談錄中曾詳談這段歷史,他說戰後的德國什麼都缺,音樂廳及歌劇院被炸毀,重要指揮家及歌手紛紛被禁演( 要釐清與納粹關係 ),這反而給許多東歐和美國青年音樂家們機會,他們有的是時間相互學習,反正演出並不多...),依該秘笈所載,1948 年 5 月 20 日凱伯拉特和樂團在德勒斯登的醫學與衛生博物館廣播室錄製了 R. 史特勞斯的歌劇《莎樂美》全曲( 本錄音由 ETERNA 發行,應該也有透過電臺播出 ),接著相同組合在 9 月 22 日在實況演出中同時錄製了貝多芬的歌劇《費黛里奧》( 這齣激勵人心的歌劇在當時的德國是極被〝需要〞的演出 ),同年 12 月他們在醫學與衛生博物館內以德語錄製了捷克作曲家德弗乍克的歌劇《盧沙卡( Rusalka )》選粹,緊接著是 1949 年 5 月由德國指揮家 Hans Löwlein( 1909 - 1992 )及 Ernst Richter( 1903 - 1978 )分別錄製了法國作曲家比才《卡門》/ 捷克作曲家楊納傑克《卡嘉˙卡芭諾娃》的歌劇選粹( 德文演唱 ),然後...,然後東德開始,德勒斯登被劃入東德轄區,新的時代到來...。


東德時期( 一 ):1949 年到 1956 年

 

先說明一下,為何整理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錄音資料之第一階段要劃到 1956 年為止?這個時間點是有什麼特殊事件嗎?...,...,哈,其實只是發現南方之前整理【柏林愛樂的錄音不完全記錄】時是從 1957 年開始的( 真的是為了配合卡拉揚...),為方便比較兼對照,在這之前就算是該團在東德時期的第一階段乎(  來,我們先回顧一下,此一階段樂團首席指揮依序為肯培( 1949 - 1953 )、孔維玆尼( 1953 - 1955 )及馬塔契奇( 1955 - 1958 )等 )

 

毫無意外的,此時樂團首席指揮肯培續極率領前進,並以此展開其漫長錄音生涯,1953 年肯培該團卸下首席指揮之職,但終身和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保有合作關係...;我最初不能理解為何指揮聲譽甚佳的肯培為何只在這兒待了四年( 1949 ~ 1953 )?後來發現他在 1951 年開始在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登台( 指揮《魔笛》及《奇想曲》等 ),1952 年接任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之職( 他的前任是...蕭堤 ),1953 年更在柯芬園皇家歌劇院指揮,我想他的去職應是為了追尋更開闊的音樂旅程才是【肯培在 1960 年到 1963 年間受邀到拜魯特指揮《指環》,1967 年還在那兒指揮了七場《羅恩格林》,他合計在拜魯特指揮多達 47 場次...】



肯培去職後,樂團首席指揮的職務由指揮家孔維玆尼接任( 1953 ~ 1955 ),1954 年 2 月這對組合開始為 DG 唱片錄音,他們和俄國小提琴家大衛˙歐依斯特拉夫( David Oistrakh, 1908 - 1974 )為 DG 錄製了柴可夫斯基、布拉姆斯及莫札特第五號小提琴協奏曲,上圖這張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便是此時的錄音,這張是 DG 旗下 Heliodor 發行的封面,右下方的 HI FI 字樣代表本片單聲道錄音。【在我周遭孔維玆尼的粉絲不少,他 1949 年到 1962 年間是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的音樂總監,而離開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的 1955 年,孔維玆尼立馬接掌歷史悠久的柏林國家歌劇院管弦樂團,看來每位在德勒斯登待過的指揮家後來似乎都有不錯的出路呢!】


克羅埃西亞指揮家馬塔契奇 1955 年接下孔維玆尼在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首席指揮的遺缺,馬塔契奇上任時己56 崴,他將在這兒待到 1958 年為止...;儘管上任初期的馬塔契尼算是其戰後指揮生涯的重新再出發,他那冷靜、條理分明且謙遜的態度深受 EMI 金牌製作人李格( Walter Legge, 1906 - 1979 )青睞,於是讓他接替出掌柏林愛樂後卡拉揚原先排定在 EMI 與愛樂管弦樂團的不少錄音計劃,此外,馬塔契尼與捷克 Supraphon 唱片亦關係緊密,下圖左的葛拉玆諾夫及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協奏曲( 拉賓獨奏, 愛樂管弦樂團, EMI ),以及下圖右的布魯克納第七號交響曲( 捷克愛樂, Supraphon )便是馬塔契尼具代表性的錄音之一。



但令我不解的是 --- 馬塔契尼儘管錄音不少,但他和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竟未留下任何錄音,首席指揮任內沒有( 1955 ~ 1958 ),卸任後也沒有,這點頗令人費解,有高人可以為我補充的嗎?


東德時期( 二 ):1957 年到 1990 年

 

就一個黑膠迷的立場,1957 年到 1990 年絕對是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錄音的黃金年代,來,回顧一下前文,這段時間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的首席指揮群包括指揮家馬塔契奇( 1955 - 1958 )、史威特納( 1960 - 1964 )、桑德霖( 1964 - 1967 )、圖爾諾夫斯基( 1967 - 1968 )、布隆許泰特( 1975 - 1985 )、馮克( 1985 - 1990 )等人,其中以布隆許泰特十年任期最久,但相對於同樣是東德的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指揮家馬舒( Kurt Masur, 1927 - 2015 )一口氣便待了 26 年( 1970 - 1996 ),或史威特納在柏林國家歌劇院同樣的 26 年( 1964 - 1990 )、羅格勒( Heine Rögner, 1929 - 2001 )柏林廣播交響樂團的 20 年( 1973 - 1993 ),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的首席指揮換的算快的了,是當地樂迷期待比較高的原因嗎?

 

雖然馬塔契奇並未和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留下唱片,但 1960 年新樂季開始樂團錄音態度轉向積極,9 月剛上任的史威特納立刻完成他和該團的初錄音( 莫札特第 29 號交響曲, ETERNA ),10 月樂團則和大指揮家貝姆( Karl Böhm, 1894 - 1981 )為 EtTERNA / DG 錄製了 R. 史特勞斯的歌劇《艾勒克特拉( Elektra )》( 1995 年 2 月義大利指揮家西諾波里曾率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在咱國家音樂廳以音樂會型式演出這齣歌劇 ),11 月德國指揮家桑德霖( Kurt Sanderling, 1912 - 2011 )亦開始指揮本樂團錄音( 鮑羅定第二號交響曲等, ETERNA / DG ),真的氣象一新呢!



上圖兩套唱片為貝拇指揮 R. 史特勞斯的歌劇名盤,上左圖是《艾勒克特拉》, 上右圖是《玫瑰騎士》,皆由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伴奏( DG ),這兩套唱片在 R. 史特勞斯歌劇錄音中絕對是經典的存在...,此外,貝姆還與該團留有貝多芬歌劇《費黛里奧》的錄音( DG ),1979 年 1 月 12 日貝姆完成他和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的最後管弦樂錄音,曲目為舒伯特第九號交響曲《偉大》,這張唱片發行時恰逢貝姆去逝,留片封面上還特別貼上一張〝貝姆, 1894 - 1981〞的貼紙來悼念這位大指揮家( 見右圖, LP:DG 2531 352 ),可惜多年過去,這張貼紙竟只成為死硬派黑膠迷孤芳自賞或炫耀的話題,真是對大師抱歉啊;而就在錄完《偉大》交響曲後的同一月份 16 日到 24 日,貝姆還和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錄製莫札特歌劇《狄托王的仁慈》,本片才是貝大師和該團的最後錄音...。

 

除了前述的《艾勒克特拉》、《玫瑰騎士》及《費黛里奧》外,貝姆還和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留有莫札特的《依多美尼歐( Idomeneo)》( r. 1977 )、《後宮的誘逃》( r. 1973 )、《劇院經理》( r. 1973 )等歌劇錄音,一併在此補充。


雖然史威特納在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首席指揮任期只到 1964 年,但一直到 1979 年為止,以前東德地區為主要據點的史威特納仍持續指揮該團錄音,除了一定要的莫札特,他們還留有包括馬勒第一號交響曲( r. 1962 年,是該團本曲初錄音 )、史麥塔納歌劇《被出賣的新娘》全曲、R. 史特勞斯《莎樂美》全曲、超好聽的蘇佩序曲集( r. 1969 年, Eterna / PHILIPS, 見左圖,這張絕對是經典...)、胡伯汀克《韓塞爾與葛蕾特》全曲等錄音,對身為史威特納鐵粉如我是極重要的精彩。



上圖是東德 ETERNA 出版的《序曲集》,共有 Ⅰ、Ⅱ & Ⅲ,一共三張( LP:ETERNA 8 25 635、8 25 663 及 8 25 265 ),其中有多首史威特納指揮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的錄音,是史大師忠實鐵粉必備,南方可是好不容易才收齊,正港東德版的黑膠唱片啊!


1964 年史威特納任期屆滿,輪到德國指揮家桑德霖接手樂團,他立馬在 8 月指揮樂團為 ETERNA / DG 錄了製法國作曲家法朗克的 D 小調交響曲;1965 年 8 月 2 日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在薩爾玆堡節慶大廳內和指揮家塞爾( George Szell, 1897 - 1970 )演出了布魯克納第三號交響曲( 多年後由 SONY 發行實況錄音,CD 編號為 SMK 68448 ),而這也是大指揮家塞爾和該團的唯一唱片...。

 

1966 年 5 月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在當地的路加教堂( Lukaskirche )和時年 43 歲的德國指揮家薩瓦利許( Wolfgang Sawallisch, 1923 - 2013 )為 ETERNA / PHILIPS 錄製了一套舒伯特交響曲全集( 1972 年 9 月薩瓦利許還和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為 ETERNA / EMI 錄有一套評價甚高的舒曼交響曲全集,企鵝✽✽✽ 推薦 ),雖然樂團此時期錄音不少,但桑德霖卻只在任期最後一年的二月( 1967 年 )和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留下兩首作曲家韋伯的豎笛協奏曲便匆匆去職,儘管這對組合的錄音未來仍十分值得期待。

 

1967 年樂季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首席指揮轉由捷克指揮家圖爾諾夫斯基接棒,他是 1958 年國際貝桑松青年指揮大賽首獎得主( 其實咱台灣也有二人曾獲得此首獎殊榮,分別是呂紹嘉( 1988 )及吳曜宇( 2013 )...),但在其一年首席指揮任內竟末和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留有任何一個錄音...;雖然樂團的錄音持續進行,經典唱片看起來也不少,但令人費解的是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直到 1975 年才迎來新的首席指揮 --- 布隆許泰持,我不知道首席指揮一職懸空七年的原因為何( 1968 - 1975 ),但這七年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在錄音成就上可是發光發熱呢,就讓我們接著看看這沒有大人時期的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可以有強...。


那個沒有首席指揮的神奇七年...( 1968 - 1975 )

 

我得坦言,在還沒有整理本文之前,我壓根不知道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在沒有首席指揮的這七年錄下這麼多重要錄音,這些錄音迄今仍深受老中青三代古典樂迷們的喜愛及覓尋...,不信?來,我列給大家瞧瞧 ---




A, 史上百大唱片的榮光

 

2003 年留聲機雜誌選出《史上百大唱片》,其中便包括指揮家肯培與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為 EMI 錄製的 R. 史特勞斯管弦樂作品全集,這套全集當時是以四套黑膠唱片發行( LP:EMI (Ⅰ) SLS 861、(Ⅱ) SLS 880、(Ⅲ) SLS 894 & (Ⅳ) SLS  5067,張數分別為 4 + 3 + 3 + 4 = 14 張  ),錄音年代在 1970  到 1975 年間...,這套全集真把 R. 史特勞斯管弦樂作品一網打盡,甚至包括全部的協奏曲等,肯培的大師氣質在這套全集中可是一覽無疑呢!( 上圖的 LP 也是我花了多年才湊齊的...)



B, 老少大師的同曲獻技?

 

1972 年 6 月 23 日到 25 日,時年 39 歲的新生代義大利指揮家阿巴多( Claudio Abbado, 1933 - 2014 )指揮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為 DG 唱片錄製了布拉姆斯第三號交響曲,這個錄音是阿巴多第一套布拉姆斯交響曲全集錄音的一部份,那時阿巴多算是 DG 重點栽培的指揮家( 1968 年,35 歲的他便成為義大利史卡拉歌劇院音樂總監 ),DG 在 1970 年到 1972 年共動用維也納愛樂( No. 1 )、柏林愛樂( No. 2 )、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 No. 3 )及倫敦交響樂團( No. 4 )供阿巴多使用,出版時是當時樂壇大新聞(( 請見上圖左, LP:DG 2721 067 ),這份具話題性的喜悅( 四首交響曲動用四支一流樂團參與錄音 )也讓我買到這套全集唱片時 High 了許久,多年後的今日整理本文時喜悅之情卻硬生生被澆滅,您知道為什麼嗎?答案在上圖右 --- 指揮家桑德霖指揮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的布拉姆斯交響曲全集,有人知道為什麼嗎?

 

話說桑德霖在 1971 年到 1972 年間指揮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為 ETERNA 唱片錄製了一套布拉姆斯交響曲全集,這是該團第一套布拉姆斯的交響曲全集錄音,其中第三號交響曲是全集最後錄製的一首,錄音時間為 1972 年 6 月 6 月到 11 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 --- 6 月 11 日及 23 日只隔了 12 天,這麼短的時間內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和前首席指揮桑德霖及終身只有〝一期一會〞阿巴多兩人錄製了同一曲目,而且桑德霖的錄音時間還排在前頭,請問後頭阿巴多的錄音中會有多少桑德霖留給樂團的〝體味〞?...,...,好啦,我兩個錄音都有,為了本文只好拿出來各聽了一次,桑德霖先阿巴多後,唉,有差,跟熟人合作真的比較對味,這樣 瞭了吧!( 補充:這首布拉姆斯第三號交響曲是阿巴多與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的唯一一張錄音( 他們同時還包裹錄了《海頓主題變奏曲》),卻也是桑德霖和該團的最後錄音...。)



C, 大師初現...

 

1973 年 1 月 28 日到 2 月 8 日,時年 43 歲的奧地利指揮家小克萊巴( Carlos Kleiber, 1930 - 2004 )為 DG 完成其生平第一個錄音 --- 德國作曲家韋伯( Carl Maria von Weber, 1786 - 1826 )的歌劇《魔彈射手》,小克萊巴那明確、勇於追求速度、細節及動態的樂風一下子征服全世界的樂迷,而本片演出樂團正是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

 

在這之前,小克萊巴先後在蘇黎士歌劇院、司徒加歌劇院及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登臺,但我手邊找不到任何小克萊巴有在劇院內與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連袂登臺的記錄,有可能是 DG 安排下的〝任務編組〞...。對了,1980 年 8 月小克萊巴還和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為 DG 錄製了華格納的歌劇《崔斯坦與依索笛》,這個錄音是小克萊巴和該團,也是和 DG 留下的最後歌劇錄音,原因是...小克萊巴實在太難〝安奈〞( 台語 )了,要求無止境的排練,沒人搞的定他只好將小克萊巴在歌劇錄音的領域中放生...,但在許多樂迷眼裡心中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硬是要得呢!



這七年曾和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合作錄音的指揮家主要有凱格爾( Herbert Kegel, 1920 - 1990 )、史威特納、沙瓦利許、肯培、貝姆等人,卡拉揚也曾在 1972 年的薩爾玆堡音樂節上指揮該團( 曲目為舒曼第四號交響曲及巴爾托克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獨奏為鋼琴家安達( Géna Anda, 1921 - 1976 )),而將在 1975 年走馬上任的布隆訐泰特也早在 1973 年便開始指揮樂團錄音。

 

此外,指揮家約夫姆( Eugen Jochum, 1902 - 1987 )第二套布魯克納交響曲全集也在這段時間由第四號交響曲《浪漫》揭開序幕,這套全集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陪著約夫姆一路由 1975 年錄到 1980 年才大功告成( EMI ),迄今仍是布魯克納錄音的經典( 上圖為約夫姆指揮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錄製的布魯克納第九號交響曲的唱片封面 )。


那個七年中的遺株...

 

盡信書不如無書...,這些年許多唱片公司不斷發行先前鮮為人知的大師音樂會實況錄音,此舉確實滿足不少重度古典音樂愛好者的窺慾,也填補不少大演奏家生平的空白片段,但這類唱片演奏及錄音品質不一,有時價格更是不斐,心臟真要 夠大顆才行...;左圖是肯培 1974 年 3 月 15 日指揮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的音樂會實況錄音,曲目有德布西《牧神的午後》前奏曲、舒曼鋼琴協奏曲及 R. 史特勞斯交響詩《英雄的生涯》等,本片的黑膠由 Profil 唱片 2018 年授權日本 Altus Music 發行( LP:PHLP 005/6 ),像這類錄音 John Hunt 的密笈便沒有記載,那怕並不便宜,衝著肯定超棒的《英雄的生涯》,我想都沒有就拜了下去,但真沒讓我失望就是了。


終於迎來布隆許泰特( 1975 - 1985 )

 

1975 年樂季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迎來指揮家布隆許泰特成為新的首席指揮,但在 9 月走馬上任前的 2 月,布隆許泰特便已經和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著手進行該團團史第一套貝多芬交響曲全集的錄音,這套珍貴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由 1975 年 2 月一直錄到 1979 年 12 月才完成,最早黑膠唱片是由 ETERNA 發行,後來也授權給美國 RCA 發行...,我當學生時曾看過這套全集的 CD,那時因阮囊羞澀沒有出手,但始於將這套全集放在心上,後來終於買到 LP,下圖便是我手邊黑膠全集的套裝唱片封面( LP:RCA RL 30418, 8 LP ),記得當時收到這套唱片時非常困惑...,不就是八張一套的套裝專輯,怎可能那麼重...( 我秤了一下,2.36 公斤,是的,這套唱片有 2.36 公斤這麼重 ),於是匆匆拆開外包塑膠包裝,乖乖,除了八張 LP 外,這套全集 RCA 居然還附上厚達 154 頁的貝多芬九首交響曲微型總譜,真是誠意十足的用心之作啊!( 補充一下,本全集的錄音次序為 7 → 3 → 5 → 6 → 8 → 4 → 9 → 1 → 2,這點給大家參考一下 )



在布隆許泰特長達 11 年首席指揮任內,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不僅錄音增多了,也是他陪著樂團由類比錄音進入到數位錄音,這段時間樂團的重要錄音包括瑞士指揮家瓦維索( Silvio Varviso, 1924 - 2006 )指揮的華格納 / 威爾第歌劇序曲集( ETERNA / PHILIPS , 請見下文 )--



上圖為瑞士指揮家瓦維索指揮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錄製的華格納歌劇序曲集唱片封面( LP:ETERNA 8 26 751 ),瓦維索是一位深受劇院歡迎的歌劇指揮家,除了大都會歌劇院及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外,1969 年到 1974 年間他更曾受邀到拜魯特指揮多達 40 場演出( 分別是 13 場《紐倫堡的名歌手》、13 場《羅恩格林》及 14 場《漂泊的荷蘭人》),也因此這張錄音日期為 1975 年 6 月的華絡納錄音更顯權威...( 瓦維索指揮的歌劇錄音在國內較鮮被人提及,其實他很擅長讓歌手及樂團唱出〝內在的聲音〞,下次看到他的唱片請千萬不要錯手 )。


此外,曾三度訪臺的偉大男高音許萊亞( Peter Schreier, 1935 - 2019 )也在 1977 年開始以指揮家之姿指揮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錄音,最早錄製了舒伯特第五號及第八號《未完成》交響曲,接著是莫札特《安魂曲》、巴哈《馬太受難曲》、《約翰受難曲》、《B 小調彌撒》《聖誕節清唱劇》,莫札特《加冕彌撒》、歌劇《女人皆如此》選粹等,下圖為《聖誕節清唱劇》黑膠唱片封面( LP:ETERNA 7 29 126 ),本片錄製於 1986 年,很是嚴謹好聽呢!



提到許萊亞,我會馬上聯想到同樣偉大的德國男中音費雪狄斯考( Dietrich Fischer-Dieskau, 1925 - 2012 ),因為除了歌唱領域外,費雪狄斯考同樣也〝唱而優則指揮〞...,我曾看過訪談,1973 年費雪狄斯考為 EMI 拿起指揮棒,代替身體不佳的指揮家克倫貝勒指揮新愛樂管弦樂團錄製了作曲家舒伯特第五號及第八號《未完成》交響曲( 好巧,和許萊亞為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的初錄音完全相同的曲目 ),當時唱片製作人可是對費雪狄斯考指揮時的認真及嚴謹讚不絕口...;對了,費雪狄斯考的兒子馬丁˙費雪狄斯考( Martin Fischer-Dieskau, 1954 -  )是位指揮家,2009 年到 2011 年間是咱台北市立交響樂團的...〝準〞音樂總監,為何總監一詞前要加個〝準〞字呢?請有心人自己扒文喔!


還有,以詮釋西貝流士交響曲取得國際聲望的芬蘭指揮家貝格隆( Paavo Berglund, 1929 - 2012 )也在 1978 年 3 月和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留下一套捷克作曲家史麥塔納《我的祖國》全曲錄音,這套唱片由 ETERNA 及EMI 共同發行,由於這是貝格隆和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的唯一錄音,  在《我的祖國》的諸多名盤中佔相當地位。



上圖為南方手邊貝格隆指揮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錄製史麥塔納《我的祖國》黑膠唱片封面,當時先買到左上 EMI 於 1986 年發行,經過數位重新後製( Digital Remastered )過的版本,但由於有陣子本片迷失在家中唱片堆中,於是又忍不住買了上圖右的德版唱片,在某次唱片整理行動中數位後製版重現江湖,於是在這兒兩版並陳以玆紀念...。


終於完成了《指環》

 

就在小克萊巴 1980 年 8 日完成其與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的生涯最後錄音 --- 華格納歌劇《崔斯坦與依索笛》之前,樂團先前已完成《紐崙堡的名歌手》( 卡拉揚指揮, r. 1970 )、《黎恩濟》( Heinrich Hollreiser 指揮, r. 1974 )的錄音,緊接著他們將挑戰全本《尼貝龍根的指環》之錄製...。

 

這套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的《指環》錄音由在波蘭出生的德國指揮家亞諾夫斯基( Marek Janowski, 1939 -  )指揮,而在這之前亞諾夫斯基已和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錄製過韋伯的歌劇《歐麗安特( Euryanthe)》( r. 1974, ETERNA / EMI )、R. 史特勞斯《寡言的女人》( r. 1976, ETERNA / EMI )、孟德爾頌及舒曼的小提琴協奏曲( Ulf Hoelscher 獨奏, r. 1978, ETERNA / EMI ),事實上 1978 年 8 月亞諾夫斯基曾先和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及男歌手亞當錄製了一張《指環》選粹...。

 

此一亞諾夫斯基與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的《指環》還真按演出順序以每年一齣的速度來錄製 --- 《萊茵的黃金》( r. 1980 ) →《女武神》( r. 1981 )→《齊格菲》( r., 1982 )→《諸神的黃昏》( r. 1983),如果我沒有猜錯,這套《指環》應是最早採數位方式錄製的全本《指環》,我只差《諸神的黃昏》便全套收齊,持續加油中...。上個月我很認真將《萊茵的黃金》及《女武神》又聽了一次,亞諾夫斯基的鋪陳非常扣人心弦,或許這套全集是由 ETERNA / eurodisc 發行,其在《指環》界知名度並不高,這點非常可惜。



2015 年 3 月 10 日亞諾夫斯基曾率柏林廣播交響樂團訪台,那晚他們在台北國家音樂廳演出了韋伯《奧伯龍》序曲、西貝流士小提琴協奏曲( Frank Peter Zimmermann 獨奏 )及布拉姆斯第一號交響曲等作品,我真要說那天的布拉姆斯實在精彩無比,在厚重音色中猶保有無比強力及迫力,這絕對國家音樂廳值得記錄的名演...,說來慚愧,我也是在那場演出後才開始認真收集亞諾夫斯基唱片的...( 唱片中的布拉姆斯第一號交響曲大概只有指揮家貝姆 1959 年指揮柏林愛樂為 DG 的錄音可以帶給我相近感動...,所以只要我去翻這張唱片來聽就表示我又開始想念亞諾夫斯基了...)。


1975 到 1985 年布隆許泰特擔任樂團首席指揮期間他理所當然指揮樂團持續錄音,這些唱片除了由 ETERNA 自己發行外,亦授權給日本 DENON 等唱片公司發行,這點更加強了他們的國際聲望...。



1981 年 6 月荷蘭指揮家馮克( Hans Vonk, 1942 - 2004 )首度指揮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為 ETERNA 錄音,預告一下,馮克將在 1985 年接替布隆許泰特成為樂團的首席指揮...;英國指揮家柯林˙戴維斯( Colin Davis, 1927 - 2013 )也在同年 10 月指揮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錄製了精彩的莫札特第 28、29、39 & 41 號交響曲,之前我始終以為這套錄音是 PHILIPS 發行的( 下圖左,LP:PHILIPS 6514 204 ),是整理本文才知道是 ETERNA 與 PHILIPS 合作發行,因此本片也有 ETERNA 的版本,只是我沒有看過就是了。



柯林˙戴維斯長期為 PHILIPS 錄音,那段時間他為 PHILIPS 錄製的唱片多指揮 BBC 交響樂團、倫敦交響樂團、波士頓交響樂圉、大會堂管弦樂團,藉這套莫札特交響曲錄音打開柯林˙戴維斯和這支德國名團合作的大門,他和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隨後錄製了不少名盤,顯然這對組合相互激盪出不少火花,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後來有邀戴維斯擔任首席客席指揮,接著更被任命為榮譽指揮呢!( 上圖右的貝多芬第五號鋼琴協奏曲《皇帝》錄製於 1984 年 10 月,他們那次用了九天的時間錄了三張唱片,分別是佛瑞的《安魂曲》、貝多芬第四號及第五號鋼琴協奏曲等,補充一下,1987 年鋼琴家阿勞和柯林˙戴維斯終於和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完成貝多芬鋼琴協奏曲全集的錄音,這也是該團第一套貝多芬鋼琴協奏曲全集...。 )


1984 年 2 月,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還神來一筆地和奧地利指揮家哈農庫特( Nikolaus Harnoncourt, 1929 - 2016 )錄製了兩張莫札特小夜曲專輯( 下圖,LP:ETERNA 725 003 / 725 011 ),在古樂派指揮家哈農庫特指揮下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的音色更加洗鍊,是很出色的演出,本片由 ETERNA 和 TELDEC 合作發行,可惜這對組合只留下這兩張唱片,原因不詳...。



上圖為哈農庫特的 ETERNA 版唱片封面,顯然當時的東德唱片技術也非常前衛,不僅早早 Digital 錄音,還用 DMM( Direct Metal Mastering )刻盤來壓片喔!


1984 年 12 月日本指揮家若杉弘( Hiroshi Wakasugi, 1935 - 2009 )也首度指揮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錄音( 曲目為華格納《序曲集》),若杉弘 1977 年到 1983 年間是科隆廣播交響樂團首席指揮,1981 到 1986 年間則出任萊茵德意志歌劇院音樂總監...。若杉弘和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還留有貝多芬第三號交響曲《英雄》( r. 1985 )及馬勒第一號交響曲( r. 1986 ),維基百科說若杉弘 1982 年起和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關係密切,原本 1991 年要接掌該團首席指揮的,後因兩德統一使得這項任命取消...( 是因為這樣該團 1990 年及 1991 年樂季首席指揮才出缺的嗎?)。



上圖便是若杉弘指揮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錄製的馬勒第一號交響曲黑膠唱片封面( LP:ETERNA 7 25 119 ),從唱片目錄上來看,至少在義大利指揮家西諾波里 1992 年出任首席指揮之前,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對馬勒作品的錄音幾乎是無感的,除了若杉弘及史威特納兩人的第一號交響曲,加上德國指揮家路德維希( Leopold Ludwig, 1908 - 1979 )的第四號交響曲( r. 1957 )外,該團在 1990 年前竟沒有其它馬勒的錄音,這點頗出我意料之外...。


荷蘭指揮家馮克的上任( 1985 年到 1990 年 )

 

其實我對荷蘭指揮家馮克的印象皆來自 1980 年到 1991 年間他擔任海牙愛樂( Residentie Orchestra / The Hauge Philharmonic )首席指揮的錄音( 這支荷蘭樂團的唱片不僅演奏水準極佳,封面設計更是一絕,保證您看一眼就記起來...),但馮克仍稱職地指揮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不少唱片,可惜我翻遍家中唱片櫃只找出兩張馮克指揮的《序曲集》( 見下圖 );或許許多樂友對馮克相對陌生,這兒點出一張大家應該比較熟悉的錄音 --- 莫札特的豎笛協奏曲及交響協奏曲,1990 年馮克指揮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為 EMI 的錄音,本片由曾引發卡拉揚與柏林愛樂矛盾的女豎笛家沙賓˙梅耶( Sabine Meyer, 1959 -  )獨奏,只不過本片是馮克與該團的最後錄音就是了( 這個錄音好像只發行 CD...)。



下圖四張唱片便是馮克與海牙愛樂的錄音,瞧,這幾張黑膠唱片封面的辨識度很高吧,其演奏水準也很棒呢!



1986 年 2 月 23 日到 3 月 3 日間英國指揮家泰特( Jeffrey Taye, 1943 - 2017 )先是指揮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為 ETERNA / EMI 留下兩張唱片( 曲目為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獻給劇院》序曲,以及舒伯特第九號交響曲《偉大》,請見下圖 ),緊接著在 1987 年為 ETERNA / PHILIPS 留下一套奧芬巴哈的歌劇《霍夫曼的故事》,我只有 EMI 的那兩張黑膠,是很特別的 Tate 之音呢!



1987 年 6 月樂團擴大了錄音合作範圍,他們和美國指揮家李汶( James Levine, 1943 -  )為 DG 錄製了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歌劇《尤金˙奧涅金》( 這套錄音有黑膠發行...),後來還錄了德弗乍克第八號及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同年 10 月義大利指揮家西諾波里也首度指揮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為 DG 錄製了布魯克納第四號交響曲《浪漫》...,緊接著荷蘭指揮家海汀克( Bernard Haitink, 1929 -  )也在 1989 年 11 月和該團為 PHILIPS 錄製了貝多芬歌劇《費黛里奧》( 隨後還錄了 R. 史特勞斯《玫瑰騎士》( r. 1990 ),以及與鋼琴家席夫( András Schiff, 1953 -  )合作的貝多芬鋼琴協奏曲全集( r. 1996 )),然後 1989 年樂季在 1990 年 8 月結束後不久,兩德統一,也差不多在同一時期黑膠唱片此一音樂欣賞的〝載體〞宣告下臺一鞠躬,只剩極少數錄音仍維持 CD / LP 發行,而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又有兩個樂季家中無大人,直到 1992 年西諾波里接手,樂團迎向新的未來。



上圖這張布魯克納第八號交響曲及 R. 史特勞斯的《變形》錄製於 1994 年 12 月,1996 年 CD 發行,但直到最近才發行黑膠唱片,像這類 1990 年以後的名演,若有可能黑膠化,那可真是我輩黑膠迷的...惡夢啊,肯定又要大失血...,唉,我根本沒有抵抗力,哈!


那些 1990 年後的錄音...

 

義大利指揮家西諾波里 1984 年成為英國的愛樂管弦樂團首席指揮,隨後他和愛樂開始積極演出並錄製作曲家馬勒的交響曲( DG ),1990 年西諾波里曾親率愛樂管弦樂團赴日演出馬勒全部的交響曲,只是如此馬勒專家在 1992 年接任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首席指揮後,唱片公司並沒有要讓這對新組合也朝馬勒前進,但音樂會上西諾波里確實指揮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演出不少馬勒作品...,下圖兩張 Profil 發行馬勒第四號( r. 1999 )及第九號交響曲( r. 1997 )實況錄音的黑膠唱片證明了這點。



行文至此,雖然我也有在買在聽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 1990 年之後發行的 CD,但以黑膠迷的立場,似乎該停筆了( 反正近代的唱片資訊比較好查,這塊大家肯定都比我熟才對...),好啦,我有在反省,不要一直抱著黑膠不放,但停筆前還是忍不住要說 ---

自從兩德統一後,昔日東德樂團的也逐漸型變,厚實依舊,但音色明顯轉亮,其實都很好聽,只不過那分治時前東德樂團特有的弦音似乎仍留在樂迷耳中...;2012 年 10 月,甫上任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首席指揮的德國指揮家提勒曼率團訪臺,開演前在國家音樂廳拱廊有場講座,主講人對觀眾們介紹該團雄偉歷史,其中特別提及...由於...提勒曼...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多麼優秀,他們將在 2013 年取代柏林愛樂在薩爾玆堡復活節音樂節的演出任務,真的好棒棒...,唉,沒有人會說提勒曼和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是不棒的,但事實似乎不全是這回事( 人家薩爾玆堡當局還拜託卡拉揚太太寫信挽回柏林愛樂的說...),愛樂得感性理性並容,但不需要盲從他人的美好,真的。



聽邊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的唱片邊整理本文是件幸福的事,就在停筆前正巧翻到引發本文起點的男歌手亞當另一張專輯 --- R. 史特勞斯歌劇選粹,史威特納 1969 年元月指揮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的的錄音( LP:ETERNA 8 26 097 ),本文收錄亞當演唱《玫瑰騎士》、《奇想曲》等歌劇選粹,當我聽完 B 面《沒有影子的女人》的某場景,以為唱片已經播完正要起身舉起唱臂的當下,音響突然又唱出亞當的歌聲,天啊!那是《寡言的女人》之終曲〝音樂是多麼美妙〞,音樂真是如此美妙,聽完我忍不住去移動唱針重聽一次...,音樂是多麼美妙,真的!


本文完成於 2020 年 9 月 30 日


回南方首頁

在南方聽音樂

回談音論樂

聽南方的音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