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看 2006 年3 月號的 Gramophone 雜誌的簡體中文版,其中有篇介紹柏林德意志歌劇院( Deutsche Oper Berlin )的文章,文中提到該劇院將由意大利指揮家雷納多•帕倫波( Renato Palumbo, 此君曾於去年赴香港指揮“杜蘭朵”) 接任總監( 原來的總監是有“德國希望”之譽的德國指揮家提勒曼( Christian Thielemann, 1959 -  ))...,文中訪問柏林德意志歌劇院行政總監拜什博士( Dr. Axel Baisch ),還約略提到柏林三座主要歌劇院既合作又競爭的關係...,這三座歌劇院是柏林德意志歌劇院國家歌劇院喜歌劇院

 

看著看著突然回過神來,想知道多一點...,在 Google 的搜尋欄內打入“berlin, opera house”,然後按 enter,不久電腦畫面出現不少選項,第一條便是“ opera_houses in Berlin”,點進去,這三座歌劇院的資料便出現 --- 「Berlin´s Major Opera Houses 」,嗯,事過境遷,在德國有超高人氣的提勒曼才剛離開柏林德意志歌劇院便完全不再該處指揮...巴倫波英在由前東德柏林國立歌劇院改制而成的國家歌劇院地位仍十分穩固...,看著網上這些劇院的指揮名錄,什麼拼法的人名都有,讓我不覺想起書中拜什博士專訪的最後一段,關於德國樂團需要這麼多“洋將( 外援 )”指揮家,他的說法是 --- 「德國是世界的歌劇中心,我們有一百二十餘座運作良好的歌劇院,所以全球各地優秀的指揮家雲集德國並不足為奇...,不過也很不幸,並沒有很多德國藝術家活躍在第一線...,就歌劇來講,德國市場是完全國際化的。」...,將他的話看了一次又一次,乍看之下,沒錯,在德國,其本土藝術家似乎不夠爭氣( 咱臺灣的指揮家吕紹嘉也已在德國站穩腳步...,在前述的柏林喜歌劇院也可查到吕紹嘉的演出資料 ),但這麼多洋將藝術家在德國...玩的全都是屬於德國人及德國文明的玩意兒,以觀眾或德國文化的觀點,這樣似乎也沒什麼不好,而就洋將輸出國的立場來看( 例如我們看吕紹嘉,日本人看...他們可以看的人多了...),似乎還頗沾沾自喜...,這樣算不算兩相蒙利呢?双方都得到好處...。


真正想說的,是本土( national )及國際化( international )相對的思索...,上上個月看了一本書 ---“音樂與文學的對談”,記載著兩位日本人於西元 2000 年的三次談話...( 主角之一是指揮家小澤征爾( Ozawa Seiji, 1935 -  ),出生於中國,現任維也納國立歌劇院總監;另一位主角則是知名作家大江健三朗( Oe Kenzaburo, 1935 -  ),1994 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這兩位同年出生、同具國際知名度的日本人,以 65 歲之齡討論文學、音樂,及各自的人生體驗,看完,感觸良多...( 如果真要寫一份讀後心得,我可以連續 10 天寫出 10 份完全不同報告...),他倆非常擔憂“日本不夠國際化”的問題,他們期待每一個人都應是獨立個體...,還說 --- “要追求 national,要先 international 起來,這樣的 national 才真的有意義...”。


大人,怎不見了...?

 

想到 National 與 International 的話題,對不起,和大江與小澤兩位加起來 130 歲的“大人”淳淳向後輩細聲...耳語...提攜...相較,咱們家中的大人們似乎一下子安静...權威了許多...,看看別人,想想自己,奇怪, 平平都是極富影響力的人,我們和人家怎差這麼多...。


南方隨言,在經常糊塗難得幾分清醒之際文之,沒蓋您吧!


意大利指揮家雷納多•帕倫波( Renato Palumbo 的官方網頁


回南方首頁

回南方 隨言 到上篇隨言 到下篇隨言